本書從自我生產系統的理論觀點,重新審視價格、貨幣、市場、資本、勞動、組織、決策……等的作用,剖析經濟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如何從偶連的運作中形成暫時相對穩定的結構。據此,支付是促成經濟分化出來,滿足其自我指涉循環要求的基本元素,需要則是相應的異己指涉,而價格便是滿足自我封閉要求,對控制進行自我觀察機制,是市場這個二階觀察機制的一環。整個經濟系統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其秘密便在於同時克服並製造出稀少性。
精彩文摘
把參與到經濟系統之中的系統所面對的經濟內部的環境視為市場,這個環境對每個參與其中的系統來說都是個不一樣的環境,但同時,它對所有參與其中的系統來說卻又都是同一個環境。所以,市場的概念不是指系統,而是指環境-但是這樣一個環境,它只有作為系統才能分化出來。就作為市場來說,經濟系統本身因此變成了自己的活動的環境。
攫取限制了其他接下來的攫取的可能性。攫取因此製造出稀少性,但稀少性同時也反過來作用為攫取的動機。所以,攫取實現了一種自我指涉的局面。它創造出它自己的條件,將自己造成的結果想成自己的動機。但是,在歷史的脈絡中,它會發現自己總是處於已為其他攫取結構化了的情境中,以致總是取向於一個為其他的攫取規定了的情境,也就是總是能夠以異己指涉的方式為自己找到理據和脫罪……稀少性是個弔詭的問題。攫取創造出自己想去除掉的東西。它想為自己確保足夠的數量,並因此創造出稀少性,而正是這個稀少性,才使得前述確保足夠數量的作為變得是有意義的……弔詭會變得看不見,因為人們始終處於一個早就由攫取先行結構化了的分岔,也就是處於一個具有歷史的情境中。
所以,這個構成性的問題只會以弱化了的形式,而不再以原初的形式顯現出來。它被轉換成配置及分配的問題,或者,也會轉換成正當化不平等的問題。唯有對觀察者來說,才有可能看到系統自己無法看到的東西:構成性的弔詭。系統本身是信任看不見的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