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萬軍奔騰在勝利旗幟下/張子樟

《龍騎士》系列小說的完結本終於在2011年九月底問世。這套費時十二年的史詩型奇幻作品從2002年首次出現在書市時,作者克里斯多夫.鮑里尼(Christopher Paolini)只不過是個十五歲的高中畢業生。由於《龍騎士首部曲:飛龍聖戰》(Eragon, 2002)銷路不錯,作者便全力投入,每隔三年寫完一冊,《龍騎士二部曲:勇者無懼》(Eldest)2005年出版,接著《龍騎士三部曲:降魔火劍》(Brisingr)在2008年出版,最後的《龍騎士四部曲:最後榮耀》(Inheritance)在去年九月底為這套書來個美好的句點。

熟悉青少年文學作品的讀者,在細讀這套人物眾多、情節繁複的兩百多萬字大書後,會發現作者的寫法依然沿襲「在家→離家→返家」的傳統模式,雖然主角艾瑞岡全然是被迫離家的。如果認為這種說法過度淺顯,整本作品也可換用神話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 1904-1987)在他的名著《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一書裡的「英雄旅程」來詮釋。這段歷程主要分為啟程、啟蒙、回歸三個階段,亦即是「在家→離家→返家」的變形。然而,等艾瑞岡完成任務後,他已回不了原來的舊家。即使回歸家鄉,他也得重新建立新家。空間的轉移與變化原本就是英雄的宿命。

如果把這四本系列書當成主角艾瑞岡的成長故事,也是十分妥當的。起初,加入抗暴行列並非刻意,他只是為了報長輩被殺之仇;隨著生命中的種種巧遇,練得一身好功夫也是無心插柳的結果。或許可以這樣說,他無法抗拒落在他身上的大小事,只好勇敢地扛起;他別無他法,只得隨命運來安排。

作者的智慧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學識領域的迅速拓寬,書寫的功夫也日趨成熟,尤其在人性的刻畫方面更顯得格外動人。他描繪哥巴塔爾王的陰狠與狡滑入木三分,言語和動作都令讀者心驚膽跳,尤其刻劃娜紗妲如何在牢內慘遭折磨的經過。我們讀到哥巴塔爾王設計各種不人道的刑求方式,逼迫她降服;馬泰格如何向娜莎妲交心,說明他的無奈與無力,以及在暗中伸出援手,甚至對娜紗妲有了愛意。羅瑞恩自始至終依舊十分魯莽,但這是他的本色,唯有如此,他才能殺敵無數。

艾瑞岡尋找真名的經過更突顯他對於嚴峻的考驗是如何細心面對與堅持不懈。結尾的安排雖出乎一些讀者的意料,但合乎常理。

西方奇幻故事的某些特性與中國的武俠小說頗為接近。善惡分明的二分法敘述似乎無法避免,但如何刻劃書中角色在善惡之間的掙扎,卻是考驗作者書寫能力的絕佳方式,這方面可以從作者描繪馬泰格的轉變得到証明。故事並不濫情,因為作者沒有給予艾瑞岡和鶚亞之間的感情來個美好的結局。艾瑞岡在戰勝哥巴塔爾王後,並不戀棧榮華富貴,反而功成身退。他依然以天下蒼生為念,遠離塵囂,計畫在孤島上養育並訓練群龍,再為眾生謀利。

儘管這套書常被求好心切、要求較高的評論家批評,認為全書架構與《魔戒》(The Lord of theRings)及《星際大戰》(Star Wars)相似之處頗多,缺少新意,但就作者的年齡與寫作經驗而言,他有這樣的成績已經相當不易。假以時日,相信作者往後的作品會更有內涵,更具文學價值。

艾瑞岡的故事終於落幕了。感謝參與翻譯這件苦差事的各位譯者。由於妳們的認真投入,我們才能準時繳稿,在收到製作精美的新書的那一刻,也一齊分享了譯書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