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二版
追憶似水年華二版
出版日期:2010/01/27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全七冊不分售)
頁數:3508
開數:25開
EAN:9789570835410
出版社:聯經
銷售狀態:絕版
內容簡介
之所以成為小說藝術的巔峰經典,
是因為它不是一部過去的描繪,
而是對往日的召喚。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二版》當今中文世界唯一完整譯本

出場人物:超過2000人
冊數:7冊
頁數:超過3000頁
中文翻譯:15人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
── 毛姆 (W. Somerset Maugham)

名列西方世界最重要文學作品
創下十九、二十世紀交替時的黃金時代
劃下現代主義藝術表現的最高極致
影響後世名家無數,
包括維吉尼亞.吳爾芙、
詹姆斯.喬埃斯、
克勞德.西蒙……等。

當今中文世界唯一完整譯本。

名家推薦
葛林(Graham Greene)譽普魯斯特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

「在書裡,普魯斯特一如過去將自己完全從道德考慮中脫離。在他身上及他所處的世界裡,沒有是非對錯。」 ── 貝克特(Samuel Beckett)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 ── 毛姆 (W. Somerset Maugham)

內容簡介
「經過精心選擇,並由一連串圖景和形象表現出來的時刻去完成這一召喚。」 —— 納博科夫

創作藝術的關鍵,在於重塑再造整個過程。普魯斯特精心計算出這一連串的意象和詞彙,細緻描繪出某段時間,達到他想達到的藝術成就。整部作品從第一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開始布下敘述的情緒。因為追憶過去描述,及強烈藝術表現企圖,整部作品不停圍繞著「彷彿」。

當時巴黎社會各種角度的現實在這部巨作中精準呈現。普魯斯特父親身為精神醫學專家,也讓他耳濡目染接受當時已經相當盛行的精神科學研究。書中對人物的設計,幾乎可見當時所知的所有精神狀況。普魯斯特交遊廣闊,在社會各階層觀察細微,對音樂、藝術、文學、花草、人物無不精深,讓作品中四處可見相關的知識。所有人物描述都透過他人角度的破碎片段,組成人性的各種面向。創造出十九世紀末已經進入的現代文學脈絡。

I Du côté de chez Swann
I 在斯萬家那邊

李恒基 徐繼曾 譯


馬塞爾畢生夜裡不容易入睡。熄燈之後,清宵細長,半夢似醒之間,所讀之書、所見之景、歷史事件、段段回憶,一一上心。
他將一小塊餅蘸茶吃,帶著點心屑的那勺茶一觸及他上顎,「頓時我渾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原來,「一股舒坦的快感傳遍全身,我感到超塵脫俗」。
他苦思冥想,窮搜內外,終而遠溯到童年在貢布雷的類似吃餅經驗,由此一頁頁揭開往昔的內涵,在回憶與想像相輔相成之下穿透、克服並追回似水流逝的時間,重現他這一生及其經歷的周遭世界。

「一如空間有幾何學,時間有心理學。」以著名的〈斯萬之戀〉開卷,一絲一縫、一樑一柱,《追憶似水年華》這部時間巨廈於是奠基,已迄完成。

II À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
II 在少女們身旁

桂裕芳 袁樹仁 譯


斯萬與奧黛特結婚之前後,深入維爾迪蘭夫婦的資產階級圈子。拜訪上流朋友,斯萬則獨自前往。他的行事被視為荒謬可笑,時而有其悲劇性。夫婦的關係已發生微妙的轉變。
馬塞爾在巴黎再遇到昔日在貢布雷看過的奧黛特女兒希爾貝特,與她成為玩伴,進而相戀,並且暗慕奧黛特,但他不堪自尊受傷,多方自解而斷掉這段青少年時代的戀情。
馬塞爾邂逅對他的作品風格影響甚深的貝戈特。

卷下,馬塞爾與外祖母前往海濱勝地巴爾貝克,在此遇見維爾巴里西斯夫人、德.夏呂斯、畫家埃爾斯蒂爾,羅貝爾.聖盧、少女阿爾貝蒂娜及其女友安德烈等人。其中牽涉的社會交際、友誼、同性與異性戀關係,為後來的複雜微妙發展埋下多線伏筆。

III Le Côté de Guermantes
III 蓋爾芒特家那邊

潘麗珍 許淵冲 譯


馬塞爾與聖盧成為知交,並前往其軍營拜訪,細寫軍中種種。他透過聖盧,會見當年在貢布雷遠望而不可即、後來暗戀跟蹤的蓋爾芒特夫人,周旋於她的巴黎上流社交圈與藝文沙龍。
著名的德雷福斯案及其重審問題喧騰於貴族界。
馬塞爾外祖母的去世,讓馬塞爾看盡世態炎涼及他那些精明富裕朋友的偽善。
斯萬與交際花故態不改的奧黛特關係日變,他醒悟:「我把我最偉大的愛情給了一個我不喜歡,跟我也不一路的女人。」
阿爾貝蒂娜來到巴黎,成為馬塞爾的情婦。
德.夏呂斯突然痛斥馬塞爾,形成又一高潮。

IV Sodome et Gomorrhe
IV 索多姆和戈摩爾

許鈞 楊松河 譯


一個偶然的場合,馬塞爾窺見德.夏呂斯與裁縫絮比安的同性戀接觸。由此,以上流社會家族及其交際為背景,揭開一幕男同性戀大觀,對其複雜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方式觀察入微。卷名「索多姆與戈爾摩」,含義微妙。
續寫斯萬及其夫人的沙龍,以及希爾貝特。
馬塞爾與阿爾貝蒂娜重遊巴爾貝克。他懷疑阿爾貝蒂娜是同性戀,觸目皆是疑點。他「只等一有機會便一刀兩斷」,而在她離去前、離去後,折磨依舊。

V La Prisonnière
V 女囚

周克希 張小魯 張寅德 譯


阿爾貝蒂娜住在馬塞爾家,欲去不能,欲留難安,實如馬塞爾的女囚。他繼續反覆觀察、分析他對阿爾貝蒂娜的態度、他與她的愛情、他自己的欲望本質,以及他所懷疑於她與安德烈等其他女人的不正當關係。
馬塞爾多方用計套問阿爾貝蒂娜之際,有一次參加維爾迪蘭夫人的晚會,聽到作曲家凡德伊所作、德.夏呂斯同性戀人莫雷爾表演的小提琴七重奏,心動神馳。
馬塞爾生平只能遙想愛情、親近即不能成事的特徵一再流露。他正式與阿爾貝蒂娜談二人分手的事。有個早晨,她終於留書出走,一去不返。

VI La Fugitive
VI 女逃亡者

劉方 陸秉慧 譯


阿爾貝蒂娜離去。她曾來信表示願意回來,但她騎馬出事而去世。他則託在巴爾貝克結識的埃梅打探阿爾貝蒂娜過去的行徑,並找安德烈對質。埃梅的來信報告、安德烈的交代,加上馬塞爾的臆測,構成一幅錯綜難理的圖像。
馬塞爾的文章獲刊於報紙。可能有一天「我的樂趣不是在社交活動,而是在文學創作之中」——一種「內在的、精神的、主動的樂趣」。
與母親同遊「像一本其大無比的聖經」的威尼斯,馬塞爾印證他對拉斯金(對他的觀念與風格影響甚大的英國思想家)的研究。

VII Le Temps retrouvé
VII 重現的時光

徐和瑾 周國強 譯


無限年光有限身。社交圈中人事代謝,第一次世界大戰風雲籠罩,聖盧戰死沙場,斯萬已逝,蓋爾芒特親王為財再娶,德.夏呂斯老來昏庸。
在外地療養的馬塞爾返回巴黎出席蓋爾芒特沙龍,最後一次現身交際圈。他在書房中偶然取到童年母親在某個難忘的夜晚為他朗讀的喬治桑小說,耳邊響起昔年在貢布雷每次斯萬來訪告辭時都作響的鈴聲。他看見希爾貝特的女兒。那青春代表的時間意義,帶給他重大啟示。
「我們自己在吃盡千辛萬苦中死去,以便青草長生,不是湮滅的,而是永恆生命的青草。」
馬塞爾認為他的生命是值得一過的。他決定要完成他的大作,一部「真正的藝術品!」
「但願寫出這樣一部作品的人得到幸福,他要做的工作是多麼艱巨啊!」

重要書評/媒體推薦
選入《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Books
選入100部最偉大的小說 ── 英國衛報 Robert McCrum
選入110部最佳小說 ── 英國電訊報
選入史上最偉大的100本書 ── 富蘭克林圖書館系列(Franklyn Library)
選入世界文學最重要100部作品 ── 挪威諾貝爾協會定立,召集來自54個國家的100位最重要作家投票選出
選入50部史上最偉大的書 ── 英國環球郵報
選入100部史上最偉大的小說 ── 英國觀察報

延伸閱讀
Richard Davenport-Hines,《巴黎1922,普魯斯特》
Malcolm Bowie,《在普魯斯特的星空下》
納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文學講稿》
史蒂芬.黑雨,《追憶似水年華:I 貢布雷》
史蒂芬.黑雨,《追憶似水年華:II在少女倩影下(前篇)》
史蒂芬.黑雨,《追憶似水年華:III 在少女倩影下(後篇)》
史蒂芬.黑雨,《追憶似水年華:IV 斯萬的愛情(前篇)》

目次
I 在斯萬家那邊

編者的話
序 安德烈.莫羅亞 作、施康強  譯
試論《追憶似水年華》—— 代序 羅大岡
普魯斯特年譜 徐繼曾  譯
第一卷  貢布雷
第二卷  斯萬之戀
第三卷  地名:那個姓氏

II 在少女們身旁
第一卷  斯萬夫人周圍 杜裕芳  譯
第二卷  地方:地名 袁樹仁  譯

III 蓋爾芒特家那邊
第一卷   潘麗珍、許淵冲  譯
第二卷   潘麗珍、許淵冲  譯
第一章
第二章

IV 索多姆和戈摩爾
第一卷 許鈞  譯
第二卷
第一章 許鈞  譯
第二章 許鈞、楊松河  譯
第三章 楊松河  譯
第四章 楊松河  譯

V 女囚
1頁 ~ 112頁第12行 周克希  譯
112頁第13行 ~ 215頁 張小魯  譯
216頁 ~ 442頁 張寅德  譯

VI 女逃亡者
1頁 ~ 142頁第11行 劉方  譯
142頁第12行 ~ 288頁 陸秉慧  譯

VII 重現的時光
1頁 ~ 192頁第14行 徐和瑾  譯
192頁第15行 ~ 383頁 周國強  譯

內文摘錄

I 在斯萬家那邊
第一卷  貢布雷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時候,蠟燭才滅,我的眼皮兒隨即合上,都來不及咕噥一句:「我要睡了。」半小時之後,我才想到應該睡覺;這一想,我反倒清醒過來。我打算把自以為還捏在手裡的書放好,吹滅燈火。睡著的那會兒,我一直在思考剛才讀的那本書,只是思路有點特別;我總覺得書裡的事兒,什麼教堂呀,四重奏呀,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爭強鬥勝呀,全都同我直接有關。這種念頭直到我醒來之後還延續了好幾秒鐘;它倒雨我的理性不很相悖,只是像眼罩似的蒙住我的眼睛,使我一時覺察不到燭火已熄滅。後來,它開始變得令人費解,好像是上一輩子的思想,經過還魂轉世來到我的面前;於是書裡的內容同我脫節,願不願意再掛上鈎,全憑我自己決定;這一來,我的視力得到恢復,我驚訝地發現周圍原來漆黑一片,這黑暗固然使我的眼睛十分受用,但也許更使我的心情感到親切而安詳,它簡直像是沒有來由、莫名其妙的東西,名副其實地讓人摸不到頭腦。我不知道那時幾點鐘了:我聽到火車鳴笛的聲音,忽遠忽近,就像林中鳥兒的囀鳴,標明距離的遠近。汽笛聲中,我彷彿看到一片空曠的田野,匆匆的旅人趕往附近的車站;他走過的小路將在他的心頭留下難以磨滅的回憶;因為陌生的環境,不尋常的行止,不久前的交談,以及在這靜謐之夜仍縈繞在他耳畔的異鄉燈下的話別,還有回家後即將享受到的溫暖,這一切使他心緒激蕩。

我情意綿綿地把腮幫貼在枕頭的鼓溜溜的面頰上,它像我們童年的臉龐,那麼飽滿、嬌嫩、清新。我劃亮一根火柴看了看表。時近子夜。這正是病羈異鄉的遊子獨宿在陌生的客舍,被一陣疼痛驚醒的時刻。看到門下透進一絲光芒,他感到寬慰。謝天謝地,總算天亮了!旅館的聽差就要起床了;待一會兒,他只要拉鈴,就有人會來支應。偏偏這時他還仿佛聽到了腳步聲,自遠而近,旋而又漸漸遠去。門下的那一線光亮也隨之又消失。正是午夜時分。來人把煤氣燈捻滅了;最後值班的聽差都走了。他只得獨自煎熬整整一宿,別無他法。

我又睡著了,有時偶爾醒來片刻,聽到木器傢俱的纖維格格地開裂,睜眼凝望黑暗中光影的變幻,憑著一閃而過的意識的微光,我消受著籠罩在傢俱、臥室、乃至於一切之上的朦朧睡意,我只是這一切之中的小小的一部分,很快又重新同這一切融合在一起,同它們一樣變得昏昏無覺。還有的時候,我在夢中毫不費力地又回到了我生命之初的往昔,重新體驗到我幼時的恐懼,例如我最怕我的姨公拽我的鬈曲的頭髮。有一天,我的頭髮全都給剃掉了,那一天簡直成了我的新紀元。可是夢裡的我居然忘記了這樣一件大事。直到為了躲開姨公的手,我一偏腦袋,醒了過來,才又想起這件往事。不過,為謹慎起見,我用枕頭嚴嚴實實地捂住了自己的腦袋,然後才安心地返回夢鄉。

有幾次,就象從亞當的肋叉裡生出夏娃似的,有一個女人趁我熟睡之際從我擺錯了位置的大腿裡鑽了出來。其實,她是我即將品嘗到的快感的產物,但是,我偏偏想像是她給我送來了快感。我在她的懷抱中感到自己的體溫,我正打算同她肌膚相親,正巧這時我醒了。同我剛才分手的那位女子相比,普天之下無論是誰都似乎不及她更可親,我的臉上還感到她的熱吻的餘溫,我的身子還感到她的肢體的重量。假如有時候也確有這種情況,夢裡的女子趕巧同我在生活中認識的哪位女士相貌一樣,那麼我必全力以赴地達到目的:非同她夢裡再聚不可,就像有些人那樣,走遍天下也要親眼見見他們心目裡的洞天仙府,總以為現實生活中能消受到夢境裡的迷人景象。她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記憶中逐漸淡漠;我已忘卻夢中人的倩影。

……

這已經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了,除了同我上床睡覺有關的一些情節和環境外,貢布雷的其他往事對我來說早已化為烏有。可是有一年冬天,我回到家裡,母親見我冷成那樣,便勸我喝點茶暖暖身子。而我平時是不喝茶的,所以我先說不喝,後來不知怎麼又改變主意。母親著人拿來一塊點心,是那種又矮又胖名叫「小瑪德萊娜」的點心,看來像是用扇貝殼那樣的點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因陳,而且第二天不見得會晴朗,我的心情很壓抑,無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邊。起先我以掰了一塊「小瑪德萊娜」放進茶水準備泡軟後食用。待著點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顎,頓時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一種舒坦的快感傳遍全身,我改到超塵脫俗,卻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覺得人生一世,榮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時遭劫亦無甚大礙,所未人生短促,步過是一時幻覺;娜晴行好避戀愛發生的作用,它以一種可貴的精神充實了我。也許,這感覺並非來自外界,它本來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平庸、猥瑣,凡俗。這股強烈的快感是從哪裡湧出來的?我感到它同茶水和點心的滋味有關,但它又遠遠超出滋味,肯定同味覺的性質不一樣。那麼,它從何而來?又意味著什麼?哪裡才能領受到它?我喝第二口時感覺比第一口要淡薄,第三口比第二口更微乎其微。
作者/譯者/繪者簡介
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7.10-1922.11.18,出生時命名Valentin Louis Georges Eugene Marcel Proust,生於法國巴黎奧特伊(Auteuil)一個藝術氣氛濃郁的家庭。父親為醫生,母親為猶太裔。從小就因哮喘病而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他的氣質內向而敏感,對母親的依戀,對文學的傾心,為日後的創作埋下了種子。青年時期經常出入上流社會沙龍,在熟悉日後作品中人物的同時,看穿了身處社會的虛幻。因精神狀況不佳影響生理,生前最後兩年長期獨處自我封閉,雖時有客人來訪,或宴會邀約,但皆不久留,過著與外界隔絕的生活。當父母相繼去世後,他痛感「幸福的歲月是逝去的歲月」,開始寫作《追憶似水年華》,成為一生渴望完成的終極目標。遭到紀德為編審委員之一的出版社退稿後,終於在1913年出版《追憶似水年華》第一部《在斯萬家那邊》。1922年去世前本書只出版三部。第二部《在少女們身旁》獲法國龔固爾文學獎肯定。全套書直至1927年才完整出版齊全。

他借助不由自主的回憶(無意識聯想),將逝去歲月的點點滴滴重現在讀者眼前,使時間在藝術中得以永存。在生命的最後14年中寫成的這部總計7卷的長篇鉅著,被譽為西方文學中之經典,現代文學史上最華麗的傳奇。其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與對心靈追索的細膩描寫,更讓普魯斯特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

推到Facebook
熱門書籍
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本書透過具體而細緻的實證研究,探討晚明的…
小說點線面:敘事中的空間原理
小說裡的空間有那些類型? 空間的配置和結…
漢學散論(楊聯陞誕辰110周年紀念版)
世界漢學界一流學人。從經濟史入手,兼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