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1
思想史1
出版日期:2013/10/18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開數:25開(21×14.8cm)
EAN:9789570842661
出版社:聯經
  定價:520
銷售狀態:暫無庫存
內容簡介
歷史學與思想史有著息息相關的相互聯繫。思想史家無法告知我們真實如何取得,或史學應當如何等等認識論的規範真理,而毋寧是提出議題及其重要性的討論。跨國族或國際化的思想史寫作雖然有引人之處,但其困難度較諸槍砲或傳染病的全球歷史,不可以道里計。或許,在通古今之變與全球思想史之外,思想史可以更專注於議題的整合與擴大。思想史應該更敞懷地擁抱各類歷史議題,期能與整體史學的發展脈動同步。如果思想史家們相信,他們終究不只能回應、預流史學新潮,也能夠概念化、問題化、意義化各式新舊的歷史議題,思想史或許能夠成為其他史學次領域發掘議題、聯結議題、解決議題的靈感來源。

特稿來自余英時正在撰寫的最新專著《論天人之際》,並邀集名家專文如:黃進興討論儒教的俗世性格、王汎森以探索「煩悶」的本質來討論「主義」與中國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問題、張旺山論社會學大家韋伯的「時代診斷」的核心構想,同時刊登國際知名史家Quentin Skinner討論真理與史家的英文論文。另闢中英文對照的論壇,邀請大衛.阿米蒂奇、包弼德、葛兆光、李蕾、慕唯仁、孫隆基等國際學者就思想史的國際轉向進行討論、詰辯和反思。此外尚有陳正國赴上海閱讀嚴復翻譯筆記的研究紀要、蔡孟翰及John Dunn紀念最近去世的洪特伊斯凡先生(Istvan Hont)學思。

============

【《思想史》稿約】

1. 舉凡歷史上有關思想、概念、價值、理念、文化創造及其反思、甚至對制度設計、音樂、藝術作品、工藝器具等之歷史理解與詮釋,都在歡迎之列。
2. 發表園地全面公開,竭誠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
3. 本學報為年刊,每年出版,歡迎隨時賜稿。來稿將由本學報編輯委員會初審後,再送交至少二位專家學者評審。評審人寫出審稿意見書後,再由編委會逐一討論是否採用。審查採雙匿名方式,作者與評審人之姓名互不透露。
4. 本學報兼收中(繁或簡體)英文稿,來稿請務必按照本刊〈撰稿格式〉寫作。中文論文以二萬至四萬字為原則,英文論文以十五頁至四十頁打字稿為原則,格式請參考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其他各類文稿,中文請勿超過一萬字,英文請勿超過十五頁。特約稿件則不在此限。
5. 請勿一稿兩投。來稿以未曾發表者為限,會議論文請查明該會議無出版論文集計畫。本學報當儘速通知作者審查結果,然恕不退還來稿。
6. 論文中牽涉版權部分(如圖片及較長之引文),請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書面同意,本學報不負版權責任。
7. 來稿刊出之後,不付稿酬,一律贈送作者抽印本30本、當期學報2本。
8. 來稿請務必包含中英文篇名、投稿者之中英文姓名。論著稿請附中、英文提要各約五百字、中英文關鍵詞至多五個;中文書評請加附該書作者及書名之英譯。
9. 來稿請用真實姓名,並附工作單位、職稱、通訊地址、電話、電子郵件信箱地址與傳真號碼。
10. 投稿及聯絡電子郵件帳號:intellectual.history2013@gmail.com。

============
作者/譯者/繪者簡介
作者:余英時
1930-2021,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及漢學泰斗楊聯陞先生。曾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1973至1975年間出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4年獲選美國哲學會會士,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頒第一屆「唐獎」。其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並長期關心華人社會的民主發展,為當代史學研究者及知識人的典範。

作者:黃進興
於1973、1975年,從國立臺灣大學分別獲得歷史學學士與碩士學位。1983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專治中國思想史及宗教文化史,以孔廟研究著稱。他又對中、西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特有興趣,以上領域均略有著述。目前服務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膺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王汎森
臺灣雲林人,1958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研究領域以十五世紀以降到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史為主,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

著有《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譯本《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編《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等書。

作者:張旺山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1956年生於台北縣烏來鄉。台大哲學系、哲學研究所畢業後,先後獲教育部公費及德國自由民主黨Friedrich-Naumann-Stiftung獎學金,於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 Bochum)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副修政治學與社會學,博士論文為《文化實在與文化科學:韋伯的方法論與價值學說》(德文)。1993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在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一年的約聘助研究員,1994年8月起在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任教迄今。主要興趣是政治哲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哲學、十九世紀德國哲學以及韋伯研究等。

作者:Quentin Skinner
Quentin Skinner teaches at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2 vols.); Reason and Rhetoric in the Philosophy of Hobbes; Liberty Before Liberalism; Visions of Politics (3 vols.) and Hobbes and Republican Liberty.

作者: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
1965年出生於英國,在劍橋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接受教育,曾於哥倫比亞大學擔任11年教職,並在六大洲講學。2004年起任教於哈佛大學歷史系,主要教授思想史和國際史。

著作包括《大英帝國的意識形態起源》(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榮獲朗文今日歷史年度圖書獎;合著的《歷史宣言》(The History Manifesto),獲選《新政治家》的年度圖書,也是《高等教育紀事》過去二十年中最有影響力的圖書之一;《內戰:觀念中的歷史》(Civil War: A History in Ideas)等。

作者:包弼德(Peter K. Bol)
現為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出版多部著作及數十篇論文。最著名的著作為《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及《歷史上的理學》等。

作者:葛兆光
曾任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東京大學、臺灣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現為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是東亞與中國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國思想史》(兩卷本)、《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十世紀》、《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聯經:2011)、《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等。

作者:李蕾(Leigh Jenco)
目前任教於倫敦政經學院。她目前的研究計畫在於透過十九、二十世紀的中國話語來理解跨歷史與跨文化詮釋上的困境。她的論文散見於《亞洲研究學報》、《美國政治學評論》、《政治理論》等學報,並著有專書《做出政治:章士釗政治理論中的建構與行動》。

作者:慕唯仁(Viren Murthy)
目前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著有《章太炎的政治哲學:意識的反抗》。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亞洲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回應。他目前的研究主題是「想像亞洲:竹內好與亞洲現代性的難題」。

作者:孫隆基(Lung-kee Sun)
依序從台灣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史丹佛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他曾經發表有關中國民族性格論述的歷史,以及美國流行文化中的弒母主題。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目前的學術興趣在於全球史。

作者:陳正國
愛丁堡大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英國商業與殖民歷史。

作者:蔡孟翰
日本千葉大學人文社會研究科地球環境福祉研究中心特任准教授,研究興趣為東亞政治思想史、政治經濟學,業餘興趣為西洋政治思想、日本研究、國際關係。《騰訊.大家》專欄作家:http://dajia.qq.com/user/nishinotoin#af。近著論文:〈思考《易經》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收於《八卦城談易—第三屆中國.特克斯世界周易論壇文集》,2015年中出版。〈21世紀的中日大戰?東亞國際秩序中的「日本問題」〉,《思想》第25期2014年5月。〈東亞的過去是西方的現在與未來—現代性與現代政治論述之商榷〉收於《普遍興特殊的辯證:政治思想的探掘》,2012年。“This Culture of Ours: Politics, Confucianism, and East Asian ident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15 (September 2011), pp. 1-20.

作者:約翰‧鄧恩(John Dunn)
John Dunn(約翰.鄧恩)是劍橋大學政治理論學的教授以及國王學院的研究員。他的著述包括《非理性的狡詐:理解政治》(The Cunning of Unreason: Making Sense of Politics)和《洛克》(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John Locke,聯經);他同時也是《民主:未完成的旅程》(Democracy: the Unfinished Journey)的編輯以及英國國家學術學院(British Academy)的會員。

推到Facebook
熱門書籍
【聯經中國史】華麗的貴族時代:魏晉南北朝史
黑暗世界與多元璀璨文化並存的時代 突破「…
毛澤東之後的中國:一個強國崛起的真相
★塞繆爾.約翰遜獎得主、當代中國史學巨擘…
紅樓夢公開課【三冊套書】
★ 臺大網站總點閱數超過410萬,華人世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