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支撐「世襲」的「忠義」理論
圍繞著赤穗浪士的困境
一七○一年三月,江戶城的松之廊下,發生了一起殺傷事件。赤穗藩主淺野內匠頭,在松之廊下刺殺高家的首席長官吉良上野介。高家是掌管儀式的名門,而吉良家又是屬於室町幕府足利將軍家的一門。事件發生後,將軍德川綱吉立刻命令淺野切腹,並將赤穗廢藩;而吉良因為沒有拔刀,被認為值得誇獎而完全沒有被追究責任。然而,因為只有單方面受到懲罰,廢藩後變成浪人的前淺野家家臣就決定「為主君報仇」,終於在隔年的十二月攻入吉良家,殺死了吉良上野介。
這個事件一被傳出來,馬上變成戲劇的好題材。當時正是近松門左衛門活躍的時代,此一事件自然也變成了他的創作題材,也就是著名的《忠臣藏》。如今「忠臣藏」這個詞,已經成為這個歷史事件的代名詞了。
《忠臣藏》的正式名稱是《假名手本忠臣藏》。當時攻打吉良家的赤穗浪士共有四十七人,人數與日語假名的字數相等,所以被冠上這個稱呼(實際上只有四十六人)。因為他們的行動是為了替主君報仇,所以後世便以「忠臣」二字來讚揚這四十七個殺手。
幕府一方面防範民眾同情、支持赤穗浪士的報仇行動,但是另一方面也嘉許他們的行動是忠臣的行為,所以沒有嚴詞懲罰。因為「忠」一向是幕府推崇的道德標準。
江戶幕府是以德川本家擔任的征夷大將軍為頂點的軍事組織。西元一六一五年的「大坂夏之陣」並沒有爆發最後的戰爭,而西元一六三八年結束的島原之亂,最後也沒有演變成大規模的軍事動員,這代表江戶時代是相當和平的時代。不過,不管怎麼說,幕府都是「以軍事組織行使政治大權」的機構。服從幕府領導的諸大名是德川將軍的臣屬,承擔此軍事組織中的部分職責,治理將軍賜予的領地。這是一支龐大的軍隊。
軍隊裡最重要的是上下間的秩序。德川家康要求直屬臣下,或同為豐臣秀吉臣下時的同儕大名,必須絕對服從自己。而家康確實是有那樣能耐的人。
支撐平庸的「忠義」結構
但是,當將軍的職位變成世襲時,當家做主之人的器量就會變小了。我覺得這是普遍存在於人類史上的真理。政治是不能夠世襲的。但若想要世襲,應該怎麼辦呢?自古以來,為了延續權力的世襲,讓平庸的人也能繼承權力的方法,就是「忠」這個字。
這個字是儒學的用語,意思是「奉獻真誠的心給他人」。但是這個字在中國,卻被利用於整頓以皇帝為頂點的官僚體制,並使世襲秩序正當化。盡「忠」的對象不是一般人,而是只對君主。對君主奉獻誠實的心,也就是對君主有忠誠心。和「忠」一樣,也被視為是對君主應盡的道德還有「義」,這兩個字經常被連在一起使用。即使對象是沒有什麼魅力的人物,甚至是無法讓人服氣的對象,只要他是君主,就必須服從他,為他盡忠義之道。
江戶時代的日本,幕府對諸大名或旗本要求的,就是忠義二字。若非這個要求,平庸的世襲將軍的權威早就消失殆盡了。就像大名或旗本必須對將軍盡忠一樣,大名或旗本的家臣們也被要求必須對君主盡忠義之道。而這些家臣們若還有自己的家臣時,他們之間也同樣存在著盡忠義的關係。就這樣,在一層一層的忠義結構下,站在權力頂點的平庸世襲將軍就被支撐起來了。
所以,對赤穗藩的家臣們來說,他們必須對主君淺野內匠頭盡忠義之道。主君在江戶城中拔刀相向,想要一解心頭之恨的對象吉良上野介,竟然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還好端端地活著。對赤穗藩的家臣們而言,這是無法容忍之事。淺野家被廢了,名義上他們與內匠頭的君臣關係應該已經結束了,但是,已經變成浪人的他們之忠誠心卻一點也沒有消減。經過艱苦的一年又九個月後,他們終於成功地暗殺了吉良上野介。
幕府有維護江戶城治安的責任,因此便以他們的行為嚴重破壞江戶的治安為由,命令他們和他們的主君一樣切腹自殺。幕府以這一點來治赤穗浪士的罪。不過,幕府中也有不少同情論者,認為赤穗浪士實踐了忠義的美德,不應該被處罰。為了與這樣的意見取得平衡,幕府也處罰了許多應該在吉良邸保護主君,但卻在主君遇刺時逃走的人。吉良上野介的養子(上野介的兒子成為米澤上杉家的養子後所生的兒子,實際上是上野介的孫子)也受到處罰,吉良家這回也被滅門了。
如何?想像一下吧!某天,一群對我懷恨的無賴闖進家裡對我行凶,因為你在我被殺時沒有為我而戰,所以受到了刑罰。你能想像這樣的情形嗎?你會覺得命案中受害人的遺族,為什麼非受懲罰不可呢?所以我覺得赤穗事件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就是吉良上野介的孫子了。
為什麼會有那樣的結果呢?原因就在於幕府推崇忠義之故。然而,這種傾向讓幕府的財政陷入困境,政治上的權威也隨之產生動搖。但為了維持政治上的權威,就必須更強調忠義的重要性。
重複的世襲人事
說到江戶城中的流血事件,最有名的當然是赤穗事件。除了赤穗事件外,江戶城內還發生過幾起流血事件。西元一七八四年,當時掌握極大權勢的老中田沼意次之子—官拜若年寄的田沼意知,也成了流血事件中的犧牲品,他和吉良不同,當場被殺了。
當時的田沼意次是政治上的大人物,官位如同今日的首相。他的兒子官拜若年寄,相當於今日的內閣閣員。雖說是認同世襲制的江戶時代,但父子兩人同時掌握大權的情況,仍舊是不尋常的事。在江戶城內發生流血事件,據說正是因此而起。殺死了田沼意知的人,也和赤穗浪士一樣,受到了一般民眾的支持,還被當時的世人稱為「改革世界的大明神」。
田沼意知被殺的事件,讓他父親的權勢蒙上陰影。終於在將軍換代時,田沼意次失勢,讓松平定信取得了輔佐新將軍的老中之職。
松平定信是八代將軍吉宗的孫子,能獲得老中之職,也和世襲的制度脫不了關係。松平定信以自己是「吉宗之孫」為傲,因此在政策上極力標榜回歸到吉宗的時代,這等於是在宣告告別田沼時代。松平定信所實施的一連串政策,因當時的年號而被稱為「寬政改革」,教育改革是其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