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分享
    • 推到facebook
    • 推到噗浪
    • 推到twitter
  • 購物車
  • 會員專區
  • 登入會員
  • 焦點動態
    • 最新消息
    • 最新出版
    • 暢銷排行榜
    • 出版目錄
    • 得獎好書
    • 影音專區
    • 購書特惠
    • 近期活動
  • 歷史‧人文
    • 人文思想
    • 中外史地
    • 學術著作
    • 自然科普
    • 臺灣研究
    • 思想雜誌
  • 文學‧小說
    • 文學
    • 小說
    • 聯合文學雜誌
  • 商業‧語言
    • 國際趨勢
    • 經濟其他
    • 行銷企管
    • 語言學習
    • 投資理財
  • 生活‧童書
    • 生活風格
    • 心靈成長
    • 藝術美學
    • 兒童文學
    • 繪本漫畫
    • 親子教養
  • 學術‧POD
    • 經典譯注
    • POD圖書目錄
    • POD服務說明
  • 數位內容
    • 電子書分類
    • 合作平台
    • 音頻課程
    • 有聲書
    • 線上影音課程
    • Podcast
  • 聯經作家
    • 焦點作家
    • 作家總覽
  • 聯經書房
    • 關於書房
    • 書房新訊
    • 書房活動
    • 場地租借辦法
    • 上海書店
 

第四講 午門鳳翔

一、午門雄姿
午門,坐北朝南,左右城牆向前伸出,平面呈「凹」字形。在高臺之上,建有五座門樓——中為正樓,九間,重簷;東西各聳立闕閣兩座,相互對應。正樓如鳳身,闕閣如鳳翅,像鳳凰展翅,雄姿壯麗,所以又叫五鳳樓。
午門的功能是多元的,譬如:
(1)出入:午門共有五個門洞,正面開有三個門洞。正面當中的正門,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宮時可以走一次。殿試考中鼎甲的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出來時也可以走一次。其他如親王、宰相,妃嬪、公主,皇子、皇孫,達官、顯宦,都沒有這種待遇,只能走兩個側門。其他文武官員,只能走兩掖門——兩掖門開於兩側的基座,從正面看不見,但從背面可以看見。就是說,故宮午門的門洞,正面看是三個,背面看是五個。大家參觀故宮時,可以從正面和背面注意觀察一下。午門兩側掖門,平時不開,只有在大朝的日子才開——文官走東掖門、武官走西掖門。
(2)政務:明朝參加御門聽政的官員,每日五更前在午門前集合,其他官員每月逢五日在午門前坐班;午門前、端門北的兩側朝房,有六部、六科官員在裡面辦公或值班。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多在午門前進行。
(3)禮儀:朝廷重大賀禮,官員們要在午門望闕朝拜。遇皇帝舉行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春節)、冬至、萬壽(皇帝生日)、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午門陳設鹵簿儀仗。清代規定每年十月朔日(初一),在午門舉行頒發曆書儀式,稱為「頒朔禮」;明清兩代重大戰爭告捷,在午門舉行「獻俘禮」。
(4)外事:朝鮮、安南(越南)、暹羅(泰國)、琉球等使臣進貢,禮品由禮部官員在午門前呈送給皇帝;皇帝給使臣的賞賜,也在午門前領受。事畢,使臣們還可以觀瞻午門,以領略皇朝的天威。
(5)防禦:門,本來就有防禦的功能。午門除一般防禦功能之外,還有防禦水患的作用,如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六月、萬曆三十五年(一六○七)閏六月,北京大雨水,午門前水深一尺多,於是關上午門,防止積水漫入宮中。
(6)其他:午門城樓兼做倉庫,如清代用於儲藏《滿文大藏經》的木刻經板等。臨時活動,如清初湯若望與楊光先就天文曆法爭持不下,詔令二人在午門前進行日影觀測,由大學士、尚書等驗看。午門前有時還是重要的皇家和民間的節慶娛樂場所。這裡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是元宵節的故事。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午門外紮「鼇山萬歲燈」,與民同樂。鼇,是傳說中海裡的大龜,或大鱉。李白〈猛虎行〉詩曰:「巨鼇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鼇山燈,古代元宵節一種巨大的燈景,就是把彩燈堆疊成一座山,像傳說中巨鼇的形狀,所以叫鼇山燈。《水滸傳》第三十三回:「且說這清風寨鎮上,居民商量放燈一事,準備慶賞元宵。科斂錢物,去土地大王廟前紮縛起一座小鼇山,上面結綵懸花,張掛五七百碗花燈。」這就是施耐庵對鼇山燈的形象描繪。永樂時的「鼇山萬歲燈」,就是將成千上萬盞彩燈,堆疊成山形,高十餘層,形狀像鼇山,用紅、黃、藍、白、綠、紫、青等各種彩色,結紮成燈,五彩繽紛,萬眾觀看,眼花撩亂。
除鼇山燈之外,還有音樂歌舞。午門前,數百伶官奏樂,百藝群工演出,氣氛熱烈,喧鬧異常。到二更時,永樂帝乘坐小轎,由乾清宮出來,到午門觀鼇山燈,皇后、妃嬪、太監及大臣們隨後,這時笙歌高奏,伎舞翩躚,燈火通明,花砲齊放,觀燈活動達到高潮。爾後,皇帝回宮,市民百姓,猶如潮水,四面八方,湧向午門,觀看鼇山燈火,共度元宵佳節。
據《皇明通紀》記載:「永樂十年(一四一二)正月元宵,上賜百官宴,聽臣民赴午門外,觀鼇山三日。自是歲以為常。」就是說,從永樂十年開始,京城居民,元宵佳節,到午門前,觀看燈火,連續三天。當然,這裡說的午門,應當是明南京宮城的午門,但北京宮城建成啟用後,這一宮俗得到延續。然而到了清朝,老百姓是不能到午門觀燈的。燈節是北京城一年中的熱鬧節日,市民百姓,架松棚,綴彩縵,懸彩燈,放爆竹,放燈十晝夜。如今北京東城區「燈市口」,是市民買燈、觀燈的場所。燈市口的地名,就是由元宵節的燈市而來。
第二個是端午節的故事。端午節在午門也有活動。明朝人陸容記載:端午日,皇帝在午門外宴請百官,御賜食物粽子等糕點,還象徵性地賜兩杯酒。吃完粽子、喝完酒之後,品級低的官員退出,級別較高的文武大臣要陪駕去萬歲山(俗稱煤山)即景山,觀看武臣射柳。觀完射柳,皇帝還要陪母后到西苑(今中南海、北海),遊覽內湖,觀看龍船,燃放爆竹(《菽園雜記》卷一)。後來皇帝下令禁放花炮。正德帝開始罷百官端午宴會。嘉靖後期起,端午節的午門賜宴,就被取消了。
上面講了午門前的歡樂故事,下面講午門前的廷杖悲劇。

二、午門廷杖
在戲曲小說裡,經常看到「推出午門斬首」的故事。而北京故宮,沒有在午門斬首的記載,也沒有在午門斬首的事實,卻有朝廷官員在午門被「杖斃」,就是遭廷杖打死的記載。
什麼是廷杖呢?廷,就是朝廷;杖,指用於責打朝臣的木杖;杖斃,就是用木杖打死官員。廷杖的地點,在午門前御路的東側東廡裡。怎麼廷杖呢?行刑時,受杖者穿囚服,捆住兩個手腕,被牽到午門外的杖所。一聲令下,行杖者用麻布兜將受杖者套住,捆住兩腳,受杖者被四面牽曳,只露臀部,頭面觸地,塵土滿嘴。行刑官大喝一聲——「打!」騎校揮起木棍,打受杖官員臀部,每五杖,換一人。被打官員,痛苦慘叫,皮開肉綻,聲不忍聞,狀不忍睹,有的當場被打死,有的傷重回家後死去,也有的能撿條命。廷杖是一種殘酷的侮辱性的刑罰。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廷杖呢?有人查史料,說此舉從隋文帝「殿廷撻人」開始。《明史.刑法志》說:廷杖之刑,始於太祖。也就是說,古來沒有廷杖,從朱元璋開始才有廷杖。在明朝,廷杖是個別現象嗎?不是。有的書記載:明代先後廷杖大臣五百多人次,死者甚眾。最嚴重的是正德和嘉靖兩朝。下面我講兩個真實的廷杖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正德朝。明朝第十任皇帝、正德帝朱厚照,兩歲就做皇太子,十五歲繼承皇位,在位十六年,三十一歲死。正德帝行為怪異,很不安分,喜歡遊獵,離宮索居,堪稱皇帝中的一「怪」。當時,西北有戰事,他要御駕親征,大臣們鑑於「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的慘痛教訓,堅決反對。他執意孤行,親自出征,得勝回朝,下詔加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他曾微服出巡,到居庸關,守關官員「閉關拒命」,他掃興而回。於是,他又派親信去守居庸關,然後深夜微服出關,終於得手。他往西北到過大同、榆林、綏德等地,往江南到過南京、鎮江一帶。時間少則幾個月,最長達一年之久。朝廷沒有了皇帝,皇帝的車駕也沒有GPS定位,連內閣大學士都不知道皇帝到哪裡去了。
正德帝的出巡與荒唐,受到官員的諫阻。皇帝動怒,就對諫阻官員實行廷杖。正德二年(一五○七)閏正月,廷杖言官艾洪等二十一人於闕下。二月,又廷杖御史王良臣等於午門(《明史.武宗本紀》卷十六)。
南京御史陸崑,浙江歸安(今湖州市)人,進士,帶領十三道御史薄彥徽、葛浩、貢安甫、王蕃、史良佐、李熙、任諾(訥)、姚學禮、張鳴鳳、蔣欽、曹閔、黃昭道、王弘、蕭乾元等,上疏抨擊正德帝寵幸太監,日事宴遊,說:「廣殿細旃(同「氈」),豈知小民窮簷蔀(意「遮蔽」)屋風雨之不庇;錦衣玉食,豈知小民祁寒暑雨凍餒之弗堪;馳騁宴樂,豈知小民疾首蹙頞(鼻梁)赴訴之無路。」意思是:居住寬廣宮殿,怎能知道百姓身棲不避風雨的疾苦;穿綾羅吃美食,怎能知道百姓身處冬寒暑熱的饑寒;騎馬打獵享樂,怎能知道百姓困頓苦難而控訴無門。疏上,觸怒,諭旨:「悉逮下詔獄,各杖三十,除名。」陸崑等被捕入獄,各杖三十,免除官職。其中黃昭道、王弘、蕭乾元三人在南京,命即在南京闕下杖之(《明史.陸崑傳》卷一百八十八)。
還有一位御史叫蔣欽,江蘇常熟人,進士,也是南京御史,接連三次被廷杖:第一次是同陸崑等一起「逮下詔獄,廷杖為民」。第二次是三天之後,他單獨上疏,痛斥奸臣。疏入,結果再杖三十,下獄。第三次是又過三天,他再上疏,斥奸臣——「臣昨再疏受杖,血肉淋漓,伏枕獄中」,疏中望正德皇帝,將大太監劉瑾的頭割下,懸掛在午門!又說:如果我被殺,那就使我同古代忠賢之人龍逄、比干一起在地下遊玩!史書記載:蔣欽在夜間起草第三封奏疏時,燈下聽到鬼聲。蔣欽說:我疏上之後,會身罹大禍,這是先祖顯靈要我不寫這個奏疏嗎!於是,整理衣冠,站起來說:如果是我的先祖,就大聲告訴我!剛說完,聲音從牆壁裡發出,益加悽慘。蔣欽歎道:既已做御史,就得義而忘私,如果我緘默不語,辜負了國家,也為先人羞!於是奮筆疾書,曰:「死即死,此稿不可易也!」鬼聲停止。天亮,疏入,再杖三十。杖後三日,死於獄中,年四十九(《明史.蔣欽傳》卷一百八十八)。
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三月,正德帝又要出外巡遊,大臣們集體阻諫,導致了一場君臣之間的激烈衝突。為了勸阻皇帝南巡,舒芬等諫議,遭到廷杖。
舒芬,江西進賢(今屬南昌市)人,《明史》記載:舒芬年十二,獻〈馴雁賦〉,是個神童;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考中狀元,為翰林院修撰。他有骨氣,敢說話,「神玉立,負氣峻厲,端居竟日無倦容」。舒芬等一百零七人,上疏諫止正德帝外出巡遊。正德皇帝震怒,命舒芬等「跪闕下五日,期滿復杖之三十」(《明史.舒芬傳》卷一百七十九)。舒芬等列隊跪在午門外,一天,兩天,三天,四天,五天,連續五天跪在午門之前。堂堂大明狀元,罰跪在午門前,連續五日,成何體統!皇帝對大臣們的諫言置之不理。有一名官員名叫張英,見皇帝不理不睬,便「自刃以諫」,就是以自殺的方式,使皇帝接受大臣們的建議。幸虧在場的衛士眼疾手快,上前奪下了他手中的刀,張英才得以不死。正德皇帝仍然我行我素,對大臣們的諫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於是內閣大學士集體辭職。正德帝克制忍耐,對他們「溫旨慰留」;他們也給皇帝一個面子,勉強答應繼續留任。後來事情鬧大,正德皇帝大發淫威,他下令對罰跪的舒芬等一百零七名官員,在午門前實行廷杖。後來又增加了錦衣衛監獄的黃鞏等三十九人,這樣共有一百四十六人受廷杖,闕下杖死者十一人。那位張英雖自殺未遂,最後卻被正德帝「杖殺」了。舒芬受杖後,傷勢很重,被抬到翰林院的院裡。翰林院掌院學士(一把手)怕得罪上司,「命摽出之」,就是要把他架出去!舒芬說:「吾官此,即死此耳!」隨之,他被貶官福建,裹著創傷,離京上路。
舒芬在廷杖中撿了一條命,熬到了嘉靖皇帝即位。「世宗即位,召復故官。」回了北京的舒芬不改諍臣氣節,他會同楊慎等,為「大禮議」諫言,跪伏左順門哭諫,又遭到嘉靖帝的廷杖,還被罰俸三月。不久因母喪歸里,病死於家,年四十四。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嘉靖朝。嘉靖三年(一五二四),群臣爭「大禮議」,又發生午門前大廷杖的悲劇。「大禮議」
是怎麼回事?明正德帝死後,他沒有兒子,「兄終弟及」,堂弟朱厚熜由藩王府入繼帝位。朱厚熜家在湖北安陸(今鍾祥),父親是興獻王朱祐杬(已故)。他千里迢迢來京繼位,登極時十五歲,年號嘉靖。
嘉靖帝一登皇位,就發生了爭議新皇帝生父尊號的事件,史書上叫做「大禮議」之爭。爭議的焦點是:明孝宗朱祐樘是厚熜的過繼父親,朱祐杬則是他的生身父親,如何上尊號?大臣張璁等迎合帝意,議尊祐杬為皇考,孝宗(正德帝之父)為皇伯父。楊廷和等認為不合禮法,主張稱孝宗為皇考,興獻王為皇叔父。這場爭論,長達三年。嘉靖帝於嘉靖三年追尊興獻王為皇考恭穆獻皇帝。豐熙等反對的大臣兩百餘人,在左順門外跪伏高呼。皇帝派太監宣諭退下,從早到午,硬是不退。皇帝下令抓八人震懾一下。其他大臣,非但不退,反而大哭,聲震闕庭。嘉靖帝大怒,命廷杖豐熙等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致死十七人。受杖者裹瘡吮血,痛苦號叫,填滿牢獄,淒苦萬狀。
朝廷官員因諫言遭到廷杖,《明史.刑法志》說:「公卿之辱,前此未有。」後到清朝,取消了對大臣的廷杖。
本節正德朝和嘉靖朝兩個廷杖的故事,表面看來,直接勝利者是正德帝和嘉靖帝,但其最後失敗者也是正德帝和嘉靖帝——正德帝拒諫巡遊而在遊幸時舟覆落水;嘉靖帝由勝而驕,祈求長生,悲劇而終。所以,最後的勝利者,不是昏君,不是荒淫,而是歷史,更是正義。
午門是歷史的見證:中國正直的士大夫有一股高尚精神,就是正氣,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這種浩然正氣,就是堅持正心,敢於直諫,不怕廷杖;堅持正言,敢說真話,不怕羞辱;堅持正義,敢做實事,不怕邪惡;堅持正氣,敢犯天顏,不怕皇威——錚錚風骨,磊磊赤膽,三上奏疏,三遭廷杖,斯人雖死,正氣長存,正如文天祥所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再講「午門獻俘」。

三、午門獻俘
獻俘禮儀,遠古就有。戰勝者舉行儀式,將俘虜殺死後祭神祀祖,載歌載舞,進行慶祝。後來經演變,到明清兩代,在較大規模戰爭取得勝利後,於午門舉行獻俘儀式。皇帝親御午門城樓,舉行大典,接受獻俘。清朝《國朝宮史》記載:「國家有所征討,凱旋獻俘,皇帝御午門受獻俘禮。」午門獻俘禮是隆重的國禮。
有明一代,皇帝親御午門參加獻俘禮,《明史》記載有四次,都是在萬曆年間。其中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的受倭俘,親臨現場的朱國楨在《湧幢小品.獻俘》裡做了記錄。「倭俘」,就是在「抗倭援朝」戰爭中的日本俘虜。事情原委是這樣的:日本關白(首腦)豐臣秀吉謀占朝鮮,圖入侵中國,先發動侵朝戰爭。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明朝應朝鮮求援發兵。第二年朝、明軍收復平壤,逼近漢城(今首爾)。日軍退據朝鮮南部,偽稱議和。一五九七年日本再集重兵,分水、陸兩路侵入朝鮮。次年朝、明軍反擊,連續奏捷。後豐臣秀吉死,日軍被迫撤出朝鮮。明軍俘獲倭兵,在午門前獻俘。萬曆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明朝萬曆皇帝御午門城樓,舉行獻俘典禮。刑部尚書奏事完畢,最後說:「合赴市曹行刑,請旨。」皇帝親傳:「拿去!」午門前,空間大,人又多,城樓下的官員聽不清皇帝說什麼,怎麼辦?有一個很有意思且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皇帝左右的大臣二人,重複高喊:「拿去!」再左右四人高喊:「拿去!」這樣,一增為二,二增為四,四增為八,八增為十六,最後大漢將軍等三百六十人齊聲高喊:「拿去!」聲音之大,如轟雷矣(見朱國楨,《湧幢小品.獻俘》)。
有清一代,頻繁用兵西北和西南,康、雍、乾三朝以至道光時期曾多次在午門舉行獻俘禮。午門獻俘禮前一天,俘虜脖子拴上白色繩子,先祭廟、社,就是祭太廟和社稷。在獻俘禮上,午門正樓正中設御座,簷下張黃蓋,鹵簿設於午門城樓下,兩邊排列,直到端門。其他的儀仗,排到天安門。在午門前,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隆重嚴肅,分班侍立。皇帝穿龍袍袞服,乘輿出內宮。起駕時,午門鳴鐘;到太和門時,鳴金鼓、奏鐃歌。皇帝到午門前,沿著馬道,御樓升座。在午門樓下,兵部官員率領將校,引戰俘下跪。兵部尚書報告:獻俘!鼓樂大作,禮炮轟鳴。諸官肅立,慶賀勝利。典禮官道:行禮!於是把俘虜牽過來,讓他跪伏在地。兵部官員上奏:「奉旨平定某地,所獲俘囚,謹獻闕下,請旨。」這時皇帝降旨,或將戰俘交給刑部,或將戰俘恩赦釋放。獻俘也不是都殺。如新疆準噶爾首領達瓦齊叛亂,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清廷派軍征討,將達瓦齊擒獲。同年十月十八日,乾隆帝御午門城樓受俘。乾隆帝命將達瓦齊交理藩院,而不交刑部,理藩院官員叩跪領旨,沒殺達瓦齊,卻加以赦免。達瓦齊從長安右門出(《清高宗實錄》卷四百九十九)。獻俘大典禮畢,皇帝乘輿回宮。乾隆帝為平準告捷在國子監刻石紀念。後封達瓦齊為親王,賜第在西四寶禪寺街,還選郡王孫女給他為妻。達瓦齊身體極胖,面大如盤,腰腹十圍,命為御前侍衛。乾隆帝赦免達瓦齊,是為爭取支持力量,瓦解分裂勢力。他採取征撫並用政策,先後底定準噶爾和南疆,出現了統一新疆的大局面。
午門是歷史的見證:偉大統一的中華民族,是不會被征服的,也是不會被分裂的——中華民族會更加統一、更加強大、更加繁榮、更加昌盛。

 
第五講 太和之門

一、常朝御門
進了午門,就進入了雄偉壯麗的太和門大庭院。這處庭院,南為午門,北為太和門,東為左順門(後改會極門,清改名協和門),西為右順門(後改歸極門,清改名熙和門),既嚴密封閉,又四通八達——向南,是出入深宮的必經之路;向北,即進入宮廷核心區;向東,聯通文華殿和東華門;向西,聯通武英殿和西華門。這四門是溝通三大殿與左文右武共五座大殿的交通樞紐,也是皇帝政務區的交通樞紐。現在的協和門,仍保持著明代建築的風格,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熙和門,是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的,距今已有兩百餘年。
一次,我坐火車,同旁邊幾位素不相識的法國朋友一起聊天。我問:您們說北京哪裡最好?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故宮。我又問:故宮的哪裡給您們留下印象最深?他們又異口同聲地說:太和門和門前的廣場。
我細一想,確有道理。從太和門到午門的廣場式庭院,可能是世界上最寬敞、最美麗的庭院。庭院中間,從西向東蜿蜒流淌著一條美麗的小河,這條河叫內金水河。和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河一樣,內金水河水是從什剎海經西苑(今中南海、北海),流入環繞故宮圍牆的筒子河,再進入故宮裡的。這條小河在空曠平整的大庭院裡劃出一條弧線,宛如寶玉做成的帶子,因此也叫玉帶河。河上架起五座漢白玉石拱橋,中間那座橋最寬最長,是皇帝獨享的御橋。從大明門(大清門)開始的御道,穿過天安門、端門、午門,直達這座美麗的虹橋。過了橋,就來到太和門了。
我們站在這個面積約兩萬六千平方公尺的廣場式庭院中央,仰天俯地,環視四周,看到的是:紅牆,黃瓦,藍天,白雲,朱柱,綠水,灰地,七彩斑斕,宏闊博大。恢弘的太和門,巍峨的太和殿……簡直就是一幅美輪美奐的油畫!展開這幅油畫,出現在眼前的就是太和門。
太和門,明永樂建皇宮時稱為奉天門,嘉靖時先稱大朝門,後改稱為皇極門,清順治時改稱太和門。
它矗立在三公尺多高的漢白玉臺基之上。拾級而上,平臺當中擺放著四座銅爐,當年舉行慶典時,香煙裊裊,靜中有動,增添了神祕氣氛。門前臺階下兩側有一對明代的銅獅,踞坐在漢白玉臺座上,拱衛大門。門左邊有一座小石亭,叫詔書亭,在頒發詔書時先將詔書放在亭內。門右邊有一個石匣子,據記載裡面裝有五穀、元寶之類。有的書說它屬於「壓勝」,就是鎮宅之物,這應有國家五穀豐登、財富滿盈的寓意。今天看來,這兩座亭子反映出皇帝對臣民做了兩件事:一是「予」,給予百姓的是號令旨意;一是「取」,取自百姓的則是錢糧布帛。
上了臺階,走進大門,就進入太和門的門樓。說是門樓,其實更像是一座南北通透的大殿,面積近一千八百平方公尺。五十根朱紅色的大木柱整齊排列在大殿裡,每根柱子的直徑都在七十公分以上。
明朝的「常朝御門」,也就是皇帝舉行日常辦公會議的會議室,地點就在奉天門(皇極門、太和門)。永樂帝啟用三大殿不久,遭遇雷火,三大殿被焚毀,但奉天門倖存,於是永樂帝就在奉天門御政。據萬曆《大明會典》記載:凡早朝,先擊鼓,文武百官分別在午門的左右掖門排隊等候;爾後開門,由鴻臚寺(管禮賓)官員引入午門,過內金水橋,到奉天門丹墀前,分六部、五府等官員,東西相向,依序而立,等候皇帝來到。皇帝御寶座,鳴鞭,百官入班,面北行一跪三叩首禮。朝拜後,鴻臚寺官宣念,然後各衙門輪班奏事。奏事完了,最後鳴鞭,皇帝還宮,百官退朝。
這裡發生了一個故事:建文帝時的副都御使茅大方,在永樂帝奪取皇位後,不為新朝當官而被棄市。他的妻子張氏年已五十六歲,受丈夫牽連,被發到教坊司(官伎院)遭蹂躪,病故後,官員在奉天門上奏。奉聖旨:「抬出門去,著狗吃了,欽此!」(《國朝典故》)人都死了,還不放過,還要把屍體拉去餵狗。這個故事無論發生在北京或南京的奉天門,都說明皇權的殘酷性。
清初,順治帝遷都北京,舉行大典,詔告天下,也是在皇極門(奉天門、太和門)。為什麼不在皇極殿(奉天殿、太和殿)呢?一些學者認為:李自成臨撤出皇宮時,放火焚燒宮殿,皇極殿遭火焚毀,所以順治帝登極大典不在皇極殿,而在皇極門。
太和假門故事,也很有意思。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十二月十五日,太和門大火,黑煙瀰天,化為灰燼。轉年正月二十七日,就是光緒皇帝大婚的吉日佳期。太和門竟然被火燒毀,內廷不安,朝野震驚。清制規定:大婚皇后必須經由太和門進宮。只有四十二天的時間,來不及重修太和門,怎麼辦呢?清廷下令由北京棚匠紮彩工,夜以繼日,加緊搭建,竟然搭成一座逼真的彩棚太和門,以假亂真,在大婚時使用。震鈞《天咫偶聞》記載:「……大婚,不及修建,乃以紮彩為之。高卑廣狹無少差。至榱桷(指房上椽子)之花紋,鴟吻之雕鏤,瓦溝之廣狹,無
不克肖。雖久執事內廷者,不能辨其真偽。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風,不少動搖,技至此神也!」我們看《光緒皇帝大婚圖》上的太和門,原來是彩紮的。這項工藝已被列入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矗立在紫禁城的太和門,是光緒大婚後第二年建成的。
皇極門(奉天門、太和門)前的庭院,發生過許多故事,既有歷史正劇,也有歷史鬧劇。先說歷史正劇,就是于謙在奉天門(太和門)前定亂的故事。

二、于謙定亂
明正統十四年(一四四九)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一是火災,南京謹身殿等火災;二是水災,黃河改道,淹沒田地,運道梗阻;三是人禍,明英宗皇帝被俘。我們單說發生在奉天門(皇極門、太和門)到午門間的一起重大歷史事件。
這年八月,北方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軍,進到今河北宣化地區。軍情緊急,事態嚴重。大太監王振慫恿英宗皇帝朱祁鎮親征。這位英宗正統皇帝,自幼不愛詩書,喜歡騎馬遊獵。當時,正統帝才二十三歲,既不懂軍事,又年輕好勝,迷信自己,於是決定親征。大臣叩諫,不聽;勸做準備,也不聽。正統帝沒有充分準備,沒有周密計畫,沒有作戰方略,也沒有前敵偵察,更沒有後勤保障,卻親率
五十萬大軍,懵懵懂懂地行進到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境)。連日風雨,人情洶洶,官兵斷糧,秩序混亂。大太監王振沒有文化,不懂軍事,驕橫跋扈,訓斥大臣。戶部尚書王佐被罰整天跪在草地上,兵部尚書鄺埜乘馬墜地差點兒摔死。這場軍事大遊戲的結局是:明軍騾馬損失二十餘萬頭(匹),官兵「死者數十萬」(《明史.英宗前紀》卷十)。明軍大敗,皇帝被俘。敗報在半夜三更傳到皇宮,後宮大哭,朝野大驚。
明廷在社稷危殆之際,皇太后立正統帝兩歲的兒子見深為皇太子,皇弟郕王朱祁鈺輔政,召集百官聚會。郕王在午門臨朝視事,大臣們彈劾王振,認為皇帝被俘,是太監王振誤國。郕王沒有主意,讓大臣們出去待命。結果大臣們都伏地痛哭,時王振已在亂軍中被殺,就請求族誅王振。有個叫馬順的太監,是王振黨羽,擔任錦衣衛指揮。他不斷地大聲呵斥眾臣退下,惹惱了朝廷眾官。官員王竑振臂而起,揪住馬順的頭髮喝道:「若曹奸黨,罪當誅,今尚敢爾!」
邊罵邊追,上前「齧其面」——咬他,群臣也一擁而上。有的官員脫下馬順的靴子,捶擊毆打,追到奉天門庭院東側的左順門(協和門)一帶,將馬順打死。朝班大亂,群臣聚哭,呼號之聲,震動殿堂。郕王被這陣勢嚇住,起身想走。王竑率領群臣緊跟著郕王不放,說:「太監毛貴、王長也是王振一黨,請求將他們法辦!」郕王命交出二人,結果大臣們又把這兩個人揍死了,並將其屍體拖到東安門。史書記載說「血漬廷陛」。朝班大亂之時,兵部侍郎于謙力挽狂瀾。
于謙(一三九八—一四五七),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永樂進士。他在眾官混亂之際,挺身而出,排開眾人,上前拉住郕王衣服,並曉之以利害。於是郕王宣諭:「馬順等人論罪該死,打人之事不再追究!」這才把群臣情緒安定下來。在這場亂局中,「謙袍袖為之盡裂」,就是朝袍和衣袖都被撕破。于謙還曾力斥侍講徐珵(有貞)遷都南京的主張,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
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明史.于謙傳》卷一百七十)這場鬥爭,王竑率先發難,于謙處置得當,都立下不朽功勛。當天退朝後,吏部尚書王直拉住于謙的手,感慨地說:「朝廷正藉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就是說,國家真是全仰仗您了!今天就算有一百個王直,又能有什麼作為啊!這代表了朝廷上下的共識,而于謙也毅然肩負起江山社稷安危的重擔。此後,郕王在奉天門(太和門)東側的左順門(協和門)御朝辦事,並即皇帝位。朝廷抄王振的家,抄得金銀六十餘庫,玉上百盤,高六七尺的大珊瑚二十餘株,其他珍玩,無以計數。這裡插敘于謙的故事。在正統年間,于謙任山西、河南巡撫。他在任上興利除弊,賑貧濟困,心繫百姓,為民求福。但當時官場賄賂成風,特別是大太監王振公然索賄。于謙作〈入京詩〉道:「手帕蔴姑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拒不與貪官同流合污。他剛正不屈,被王振捏造罪名,定為論死(死緩)。山西、河南民眾上千人請願,頌揚于謙的功德。王振被迫釋放于謙。後來于謙調到北京,任兵部侍郎,升為兵部尚書。于謙在奉天門前定亂安邦,並統率軍民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成為臨危定亂的棟梁之臣,也成為馳名四方的中華英傑。
在奉天門前歷史鬧劇中,臭名昭著的大太監,王振是一個,劉瑾也是一個。

三、劉瑾鬧劇
明代弊政之一是宦官專權。明武宗正德帝時太監劉瑾專權亂政,就是一個突出例證。聽政之地的奉天門(太和門)庭院,不幸也成了劉瑾演出專擅鬧劇的舞臺。
劉瑾(?—一五一○),陝西興平人。此人原是鐘鼓司太監,正德帝即位後頗會乖巧討好,於是備受信用,掌司禮監,成為管太監的大頭目。明正德三年(一五○八)六月二十五日,正德皇帝御奉天門(太和門)早朝聽政。早朝罷,群臣叩頭拜起,將要退朝的時候,忽然在御道上發現一封匿名文書,就是匿名信。信的內容是揭露司禮監太監劉瑾的不法罪行。御史將這封匿名文書上呈給正德皇帝閱覽。劉瑾當場發洩淫威,他宣布文武百官不許退朝,都要跪在奉天門前。劉瑾站在奉天門臺基上,態度惡劣,辱罵官員,威逼群臣舉報寫這封匿名信的人。當時正是暑熱伏天,烈日當空,熱氣襲人,沒有蔭涼,也沒水喝。官員們長時間跪在金水橋南磚地上,口乾舌燥,汗流浹背,飢腸轆轆,痛苦難言。由下朝跪到午後,昏倒十多人,中暑死了三人(《明武宗實錄》卷三十九)。劉瑾無動於衷,命內監將昏倒者拽出去。百官在將近一天的罰跪後,並沒有供出寫匿名書的人來。劉瑾氣怒之下,命錦衣衛將跪伏在奉天門的文武官員三百餘人全部逮捕下獄,造成了正德帝即位以來的大冤獄。
日暮,三百多位朝廷官員被逮入獄,震動了整個京城,激起官民憤怒。這時,大學士李東陽挺身而出,直言諍諫。
李東陽(一四四七—一五一六),湖南茶陵人。東陽早慧,四歲時就能寫一尺見方的大字。明景泰帝聽說後,心裡很喜歡,把他抱在膝蓋上,還給他糖果吃。李東陽十八歲中進士,入翰林院,後授編修。他做過侍講學士,是東宮太子的老師,官一直做到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在朝五十年,入閣十五年,歷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五朝,享年七十歲。相傳府右街李閣老胡同因李東陽在此
居住過而得名。李東陽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罷政回家,賓客盈門,許多人慕名來請寫字、求文章。堂堂當年宰相,並未積下什麼產業,還要仰賴文字酬金來補貼家用。一天,夫人拿著紙墨進來,李東陽表示身體疲倦不想寫,夫人道:「今日設客,可使案無魚菜耶?」(《明史.李東陽傳》卷一百八十一)就是說今天請客,能讓餐桌上沒有蔬菜和魚肉嗎?東陽無奈,提筆寫字。還有一個故事,
大學士李東陽過生日,他的兩個門生魯鐸和趙永,都先後官國子監祭酒,二人相約以「二帕為壽」,一翻櫃子,裡面沒有。怎麼辦呢?想起廚房裡有鄉親帶來的乾魚,就帶乾魚去看老師吧!但到廚房一看,「食過半矣」,可能只剩下半條乾魚,於是就提著它去給老師祝壽。李東陽見後大喜,留下二人,讓夫人烹魚上酒,吃飯飲酒,極歡乃去(《明史.魯鐸傳》卷一百六十三)。東陽廉潔風操,由上可見一斑。其保全善類,正人名士,蔭受其庇,而氣節之士,語多非之,也需諒解。
話說回來。大學士李東陽為三百多位官員被關在監獄事,緊急上疏正德皇帝。他說:匿名文字,出於一人,各官朝拜,倉卒而起,豈能知見?一人之外,都成罪人。他們戴枷,互相驚疑,而且天氣炎熱,獄氣薰蒸,若再拘禁,數日之後,人將不自保矣!特望皇上降下綸音,先行釋放,爾後密訪,查出匿名者,再置之典刑。李東陽上了奏章,劉瑾也微聞這封匿名信是他的同類內臣太監寫的,於是,正德帝下令將三百餘官員從獄中放出,對匿名信事件也就不再追究。
劉瑾「權擅天下,威福任情」,演出如此鬧劇已不是第一次。在上年的三月,他就召集群臣到內金水橋前,命全都跪著,聽他宣示所謂的「奸黨」,包括大學士劉健、謝遷二人,尚書韓文等五人,還有侍郎、御史,以及王守仁(陽明)等,《明史•劉瑾傳》列出五十三人的名單。還有一次,他將尚書王佐等一百三十七人一起貶官。《明史》說劉瑾「屢起大獄,冤號遍道路」。劉瑾惡貫滿盈,罪大惡極,最後得到「磔於市,梟其首」的下場。
上面說到的王守仁也有故事。王守仁(陽明),浙江餘姚人,父王華為成化十七年(一四八一)辛丑科狀元。他當時任兵部主事,上疏諫言,得罪劉瑾。劉瑾大怒,矯詔杖守仁四十,但他死而復蘇,被貶官貴州。劉瑾派人在路上欲加害於他。王守仁預料途中被暗算,行到杭州,深夜佯為投江,將衣冠鞋子浮在水上,遺詩云:「百年臣子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地方官員信以為真,進行江祭。他隱名埋姓,入武夷山中。後劉瑾伏誅,王守仁再起。
這些歷史事件,過去常把罪責都算在宦官劉瑾頭上。不錯,劉瑾是有重要責任,但主要責任人應是正德皇帝。「上梁不正下梁歪」——有正德皇帝的荒唐,才有太監劉瑾的胡鬧。劉瑾只是一條惡犬而已,在堂堂奉天門前,責辱大學士、尚書等高官,罰跪朝廷三百多位官員,無非狗仗人勢,皇帝怎麼會不知道呢?劉瑾又怎麼可以「矯詔」?所以,人們在痛恨太監劉瑾的同時,也要批判正德皇帝的荒唐!上面講的王振和劉瑾兩個大太監做盡壞事,自己也得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于謙和李東陽,王振和劉瑾,從正面和反面說明:做人做官,重在四正——養正心,勤正學,親正人,行正道。

 
關於聯經
公司沿革
聯經書房
投稿出版
尋千里馬
團隊介紹
聯經行動版
聯經會員
新手123
會員專區
忘記密碼
訂閱「為你閱讀」
訂閱「聯經書訊」
客服中心
常見問題FAQ
服務時間
隱私權聲明
網站服務條款
業務服務
團購專案
海外購書
異業合作
聯經出版
聯經童書
聯合文學
聯經思想
聯經書房
聯經思想空間
聯經出版
聯合文學
聯經童書
聯經出版
聯經書房
Copyright © www.linkingbook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聯絡我們客服專線:(02)8692-5747 團購請洽:(02)2362-0308 #12、10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2:00、13:00~18:00 (例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