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風景/吳雅慧
 

相信初次接觸《裝幀台灣》的朋友肯定會充滿問號,對於非美術設計科班出身的志銘是以何種立場與角度來論述這些舊書和裝幀意念?志銘從碩論就一頭栽入舊書世界,百分之一百投入的狀態,得到群學出版社賞識而有《半世紀舊書回味》出版。隨後沉浸書堆、勤於查訪,訪問設計名家多次而有《裝幀時代》,其間他嘗試建立對台灣裝幀史的論述,所談論的是從日治時期至七○、八○年代台灣最美麗的書封,便是各位面前的《裝幀台灣》。

志銘在《裝幀台灣》細心分門別類,整理出一章章有趣的專題,用一種回顧的淺談點評,企圖將過往零碎、片段的論述拼湊出一完整的軌跡。然而《裝幀台灣》只是志銘此時的研究成果結集,觀點、評述自是見仁見智,舊書更是怎麼看都看不完,相信還有更多細節有待探究,本書並非最後的定論,更希望能作為討論台灣裝幀歷史變遷的起點,吸引更多朋友投入舊書世界鉤沉箇中情事。相信《裝幀台灣》對於舊書價值的再確定和其歷史意義的檢視,是開啟另一審視角度,集結回顧台灣出版史上值得被記住的書籍,不僅是書封的美學討論,更是嘗試揭露這濃縮壓製在一頁頁書冊裡的時代意念、社會變遷、文化印記。

無限寬廣和可能的舊書世界

記得才在不久前給志銘《裝幀時代》序文的結尾留下一段話於附記:「截稿前方知此書將先以八位裝幀家為主軸來談台灣書籍裝幀,而論述台灣書籍裝幀史的多篇專文則另俟他日成書。」

沒想到,當時寫的短文這麼快就可以實現。除了說不可思議外,只能講志銘真是幸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美夢成真。這也證明好書不寂寞,永遠都有勇於挑戰的出版社。雖以出版順序來說,《裝幀台灣》是志銘的第三本書,但嚴格來說,卻是志銘第一本全職投入的著作,這本書從構思、草創、修改再到出版經歷數年,出版社從群學到行人,最後落腳於聯經,關於台灣裝幀史論述的這部分終於要付梓成書。志銘該慶幸,一分為二的兩書(另一本是《裝幀時代》)因《裝幀台灣》得以結合完整呈現他對台灣書籍裝幀史的看法。

關於本書的寫作初衷,創作期間的酸甜苦辣種種,我已在《裝幀時代》序中描敘、記錄、分享了。《裝幀台灣》的出版對於舊香居(書店)和我(個人)都有很大的意義,今年《裝幀時代》榮獲金鼎獎,對從頭參與到尾的我們也是一種肯定。舊書世界浩瀚無邊,前人的智慧與心血始終精采,回想自己從小到大總離開不了這些舊書、舊文物。一直希望能讓更多人能領略它的魅力。和志銘因舊書結緣,從他撰寫碩論到同意一起投入台灣書封風貌變遷的研究,「舊香居」和店內許多愛書人以對舊書的熱情全力支持志銘,我們嘗試處理圍繞著舊書裝幀的各種謎團,一起挖掘更多的意義,也不吝分享彼此的心得和新發現。如同出版人周易正在〈臨摹一段出版史〉所說:「在《裝幀時代》的背後,台北古書店『舊香居』可說是她的隱藏故事。以『舊香居』這家小店聚集的不小知識圈,提供李志銘先生得以完成這本書的許多資訊與人脈,也形成對書的另一種評價途徑。」(《書香兩岸》,二○一一年第一期)

從劉鈐佑總編資助志銘寫作計畫至今,一晃眼已過六、七年。在《裝幀台灣》出版前夕,再次翻閱看過多遍的文稿,字裡行間的畫面,一一呈現琳琅滿目的圖畫書封都讓我沸騰不已。而再次提筆談舊書,腦海中不斷湧現自己的成長過程,是個人的熱忱,也是舊書店的使命,總是一再提醒我,屬於舊書的故事、美好、意義等等,都還有更多更多的可能性。

書海遼闊,舊書店就像一座燈塔,撥開歷史的灰塵,透出光亮。《裝幀台灣》的問世,對志銘而言,是他完成對台灣書籍裝幀研究階段性的任務;對台灣書籍裝幀研究來說,則是獨闢蹊徑,往前踏出的一大步。

希望日後有更多人投入研究,也期望舊書文化更能被重視與尊敬。

 

二○一一年九月一日於台北舊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