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人間詩學─亞卓安.芮曲的詩與反思
宋美璍
2012/10/02
時間繼續蹣跚顛躓在北美洲欲行又止,只是釋放出某種北美洲類型的痛苦──亞卓安.芮曲〈北美洲的時間〉(1983)

美國名詩人芮曲(Adrienne Rich)於今年3月27日,在春寒料峭的加州太平洋岸溘然長逝,高齡八十二,為她一生精采的文字志業與特立獨行的風範,畫下一個令人無限追思的句點。

芮曲一生反對霸權體制,1960年代之後積極參與婦運和社運,相信如此行動可以聲援弱勢和改造世界。這樣激進鮮明的政治立場她藉由語言藝術,透過辭藻想像,將口號和意識形態昇華為詩的修辭。她在1976年正式出櫃,坦承自己的同志性向,從此拋棄禁忌與罣礙,以肉身經驗具現詩情,將自我和父權政體之間的抗衡,塑造成一座語言的角力場域,以女權的思維和同志的情慾抗拒男性中心的政治和文化霸權,在詩中誠實坦露她的深沉的自我,利用自己的肉身經驗,挪借「父親的語言」,在她的詩裡創造一個充滿「憤怒」的世界/視界。她的詩是文學的,也是政治的:對她而言,詩不是用來純欣賞的。

芮曲其人其思

芮曲九歲便已提筆寫詩。大學進入瑞克里芙學院,以優異成績畢業,並已獲「耶魯新秀詩人獎」。1951年,芮曲剛滿二十二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世界的改變》,並蒙詩壇大老(也是耶魯新秀詩人獎主審委員)奧登為詩集寫序,稱許她詩風穩健,不賣弄辭藻,肯定她的詩藝,但未提題材有任何創意。芮曲在日後回顧自己的年輕時期,承認當年壓抑內心的想法,不敢盡情揮灑,反而努力描摹男性大師的詩作,務必達到男性評論者所喜好的客觀與無我的詩風。一直要到1960年代投身婦運和民運,以及嘗盡為人妻母的五味甘苦之後,她的詩靈才真正得到解放。開悟之後,她相信詩自有它的生命律動,規矩和秩序都要拋棄。她在每一首詩的詩尾加記寫作的年分,意在與歷史時空連結,把詩置放在真實的人生座標之中,以詩記錄社會文化政治的軌轍。

1976年芮曲出版她膾炙人口的扛鼎之作《娘胎所生:論為人母的經驗與體制》。她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檢視社會對女性角色的不合理的制約,規範女性有繁衍後代的天職。她說,母職只是女性身體功能的部分,而非全部;女性不應被界定為母親或非母親;為人母親的女性不應該被孤立在家中扮演「良母」,而不被允許進入社會或職場。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擁有自主權。這個身體不應該被政治化,成為父權文化的生產工具。

堅持女性對身體和思想的自主權從此成為芮曲性別論述的主軸,在女同志的議題上依然如此。1976年芮曲正式公開自己女同志的性向,在此之前她已著手寫作告白性質的〈二十一首情詩〉(1974-76)。在1980年發表的散文〈強制的異性戀與女同志的存在〉中,芮曲質問:為何女人不能選擇女人作為熱情的同道人、生命的伴侶、共工夥伴和情侶,卻要承受被壓制、消滅和追獵的後果;而女同志的書寫著作被置若罔聞,即便是女權運動者也不屑一顧?她說:女同志不僅存在於現代,也早存在於歷史上。這個存在的事實和意義必須加以正視,因為它象徵打破傳統禁忌與拒絕主流文化所強制的生活方式。芮曲的女同志論述包括身體自主、經濟獨立、互助共利等多方位的議題,並非僅止於情慾性愛。她的長詩〈二十一首情詩〉記錄女同志伴侶關係的親密與扞格,描述分享理念的喜悅,以及兩個不同個體的親密關係中必然產生的猜疑、冷漠等人際問題。女同志並非異於常人的怪物。在散文集《論謊言、祕密和沉默》(1979)中,芮曲更坦言:「我們身體裡的同志情正是我們創造力的來源,而我們身體裡的那個父親的乖女兒只是一個代工的三流作者。」

從北美洲看第三世界

1980年代她開始另闢戰場,投入女同志雜誌的編輯,同時也參加一個猶太裔女同志的讀書會。她深入了解印度、加勒比海、拉丁美洲和亞太地區各國婦運的情況,也研究中東的政治地理、北美猶太族裔的真實經驗,以及非洲婦女的悲情歷史和她們對種族隔離政策的抗爭行動。對她而言,關懷的視野擴大,對更多的婦女問題也有超越北美一國一地,更為全面的體認。她於〈北美洲時間〉詩中用對話形式處理「美國」與「第三世界」的二元對立的政治議題。她說,她在「第三世界」發現詩的素材,一個新的知識領域。對於那些保持冷漠,窩居於北美洲安逸家國之中的其他詩人,芮曲問道:在這塊北美大地之上,詩人藝術家的心怎麼了?

21世紀的芮曲進入耄耋之年,多年的風溼宿疾使她不良於行,病痛不斷,但她依然寫詩不輟,十年之間出版四本詩集,繼續以詩的藝術月旦政治、批評政客和戰爭,鼓吹人間正義。芮曲的總體詩作是一名北美洲詩人發抒詩的才情與人道信念的史詩,記述她個人一生的情與思,也記述其他不隨俗從眾,不被一個大時代的政治所羈絆的女性和男性個人的志業與苦難。

人間詩學:芮曲的典範意義

一如英國浪漫詩人華滋華斯和柯婁立基,芮曲視詩為抒情言志的工具,利用語言喚起共心,達到「革心/革命」的目的。要評斷一位仍然在世詩人的典範意義,並不容易,因為還缺時光流逝多年之後所可能鍍積的共識。但是,芮曲是個特例。自輿論形成的角度而言,六十年的歲月中她獲得二十項詩獎,肯定她的藝術成就,同時也肯定她的詩所擁抱與傳播的人道信念。

芮曲常被名家與狄金蓀相提並論。1966年,芮曲出版詩集《生命的必需品》,艾希伯里稱許芮曲「現身詩壇猶如一位郊區的狄瑾蓀,冷眼針砭身邊的紅塵亂象,時或因受震撼而訴諸激情的詞語」。芮曲的詩一直都能引起廣泛的肯定與爭議。她每出一本詩集,幾乎都能贏得詩獎肯定。她的單篇詩作也經常選入主流文學史或詩選,在全球高中與大學課堂作為教材。她的典範地位是一則「美國夢」(或稱美國立國精神)的真正體現,追求人間正義,實現自我才能,在詩和政治的交會處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典範。

以中文再現芮曲:《芮曲詩選集》

《芮曲詩選集》共選譯她的詩作51首,其中絕大多數選自《一扇門框的事實》(2001),6首選自《廢墟中的學校》(2004),2首選自《迷宮中響起的電話鈴聲》(2007)。芮曲的詩題材廣泛,文字跳脫,善用比喻,因此譯注誠為一大挑戰。尤其她在1970與1980年代寫的詩對於傳統語法多有砍伐,作為她顛覆父權宰制的一個抗爭策略,也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語言,象徵「不連續的」政治訴求,高舉一個新的形式典範,號召同道共同護持一個反父權的女性的「共同語言」。此譯注本為方便讀者閱讀,依主題分為五個部分:(一)「痛苦與昇華:婆娑世界的女性」。(二)「她與他:男女之間」。(三)「她與她:同志情與慾」。(四)「語言與權力:人間詩學」。(五)「自我與他者:身體/族裔/國家/世界」。所選的51首詩中有幾首為長詩,由3至29不等的短詩組成。譯者儘量選譯評論家公認為芮曲的力作,但不可諱言,捨去的詩遠遠超過選入的詩。如許之多的遺珠,怎能以一個憾字輕輕帶過?但也只能留待他日續緣。
延伸閱讀
芮曲詩選
《芮曲詩選》重現「北美洲詩人」亞卓安‧芮曲(Adrienne Rich)的一…
1筆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頁   Go   /共1頁 
推到Facebook
熱門書籍
【聯經中國史】華麗的貴族時代:魏晉南北朝史
黑暗世界與多元璀璨文化並存的時代 突破「…
毛澤東之後的中國:一個強國崛起的真相
★塞繆爾.約翰遜獎得主、當代中國史學巨擘…
紅樓夢公開課【三冊套書】
★ 臺大網站總點閱數超過410萬,華人世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