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隨書贈〈十九世紀臺灣輿圖〉&〈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經典復刻】
點擊試閱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隨書贈〈十九世紀臺灣輿圖〉&〈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經典復刻】
出版日期:2022/06/02
印刷:全彩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296
開數:18開,長23×寬17×高2cm
EAN:9789865325916
出版社:聯經
訂購數量
庫存量>10

  定價:490
優惠價:79387
內容簡介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時間、人間》
首部曲


橫跨 500 年、30 幅珍貴全彩地圖
以全新角度認識臺灣歷史的面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與研究之集大成
完整呈現博物館歷史學的新高度




如果說人類數百年繪製地圖的歷史有何規律,那就是新地圖永遠來自舊地圖的組裝與拼貼。在這個意義上,這三十幅地圖不會只是讓人們發思古之幽情的「史料」;它們或許可為新的「臺灣們」得以誕生的沃土,而這些臺灣可化身為盛 開的花朵,歡迎遠方的小王子回家。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臺灣」是什麼?

從島嶼到海洋,從城市到鄉村,從山林到平原,《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一冊「空間篇」,以30幅獨特的地圖,探索不同尺度、不同面貌的臺灣,探索從16到21世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描繪和想像這個島嶼國度,為它的外部與內部劃出政治的、族群的、文化的界線;島嶼上的人們又如何不斷突破和跨越界限,創造出多元而豐富的生活空間。

本書由臺史博館員共同研究與書寫,訴說地圖與地圖背後的故事,透過歷史學與科學檢測等方式,除了介紹地圖的來龍去脈,更針對每張地圖的時代、人物或圖像細節,進行深入分析,從17世紀以前島嶼逐漸浮現的身影、各方人群的交織輪廓,到帝國殖民下的大製圖時代,與二戰結束至今的多元表述,讓我們對500年間的臺灣,有了不同焦距的觀看方式。

有些地圖帶我們進入城市、街區或特定空間的微觀細節;有的彷彿觀景窗,呈現出不同人群對峙形勢下的特殊視野,展現臺灣歷史舞臺上不同人群交會互動;有些地圖全力追求「精確」與「完整」,為現在的我們提供不少歷史細節,有些地圖卻不乏有虛幻之景的存在。隨著政治上的開放,更有些人使用地圖,傳達自己的聲音與意見,見證了臺灣愈來愈寬廣與自由的未來道路。

★ 隨書附贈縮小35%之〈十九世紀臺灣輿圖〉 & 縮小65%之〈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經典復刻

專業推薦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李毓中(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 -

★ 隨書附贈縮小35%之〈十九世紀臺灣輿圖〉 & 縮小65%之〈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經典復刻
〈十九世紀臺灣輿圖〉
原尺寸:205.6公分×96公分
本圖以約35%比例縮小印製


〈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
原尺寸:60公分×86.5公分
本圖以約65%比例縮小印製
作者/譯者/繪者簡介
策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位於臺南。為了書寫、蒐藏臺灣的歷史與記憶而誕生,2007年成立、2011年開館,已累積14萬件典藏、推出超過100檔特展,以「大家的博物館」為己任,努力摸索著島嶼上不同人們的觀點。館藏文物最大的特色,是反映了臺灣許許多多重要的歷史時刻,以及人們如何在臺灣生活的物件,有時會令人感到奇特、惆悵或者懷念,每一件文物都有著獨特的溫度感與背後的歷史刻痕。

主編:蘇峯楠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助理。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專注臺灣史、地圖史、歷史地理、圖像研究、物質文化。有《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等地圖史料解讀整理成果。

延伸閱讀
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
卜正民繼《維梅爾的帽子》另一全球史力作 一幅被遺忘近350年的中…
雞籠山與淡水洋
四百多年前,據說在澎湖島的東北方有「雞籠山」與「淡水洋」,幾…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二版)
本論文集根據原始資料,對自宋代、荷蘭與西班牙佔據時期以迄清代…
4筆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目前  Go /共2頁 
推到Facebook
熱門書籍
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本書透過具體而細緻的實證研究,探討晚明的…
小說點線面:敘事中的空間原理
小說裡的空間有那些類型? 空間的配置和結…
漢學散論(楊聯陞誕辰110周年紀念版)
世界漢學界一流學人。從經濟史入手,兼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