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點擊試閱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China at War: Triumph and Traged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hina 1937-1952
出版日期:2020/11/05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480
開數:25開,長21×寬14.8×高3cm
EAN:9789570854961
出版社:聯經
作者:方德萬
譯者:何啟仁
翻譯校訂:沈高陽張志雲
系列: 歷史大講堂
訂購數量
庫存量>10

  定價:560
優惠價:79442
內容簡介
齊邦媛:
他在學術研究中看到,中國在20世紀前半葉傷亡數千百萬軍民,捐軀衛國,戰後卻多數未能歸葬鄉里。1949之後,生者無言,死者默默,寫史之際,豈止感到悲憫與同情而已。




這關鍵15年,成就了你我熟知的現代中國!
也許,沒有誰的國家是真的。
在建國神話的夢幻中,真相與謊言,都成了現實。
這是課本中最混亂、難以卒睹、令人放棄理解的一段歷史,是一個政府走向潰敗、國家邁向分裂、人民必須受難,真相難辨的傷痛故事。


和平被有關民族間平等、擁有自決權利、民主和人權等偉大原則割裂。它無法產生希望,也無法形成和解,卻能夠滋養核戰和末日的恐懼。
──方德萬

今日的中國,何以會是如此?到底是誰打贏了關鍵的戰爭?
隔海高唱的歷史,哪個才是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型塑現代世界的關鍵,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尤其難解。這段近代中國進程,由連串的錯誤、分裂、敗亡、注定受難的傷痛寫就。

《戰火中國》以全新視角,重新梳理這段令人慨歎,凝縮重要轉捩點與變化的歷史,且在大脈絡下特別穿插陳克文與齊邦媛的個人史,補足了大歷史角度忽略的老百姓生命軌跡。
過去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在二戰無足輕重,但《戰火中國》作者方德萬指出,當眾人目光集中在歐洲戰場時,1937年至1952年中國正在打一場複雜的全面戰爭,不但要面對同時並存、相互拉扯的多股的外敵,還有同樣分裂並進的內憂。

新中國,就在這麼飄搖動蕩的土地上誕生。

要探究新中國真正的本質,必須盡力拋開抵抗外侮的英雄式主觀論述色彩,同時並論各派系在抗戰時期的作為、決策、成功與失敗,以及日本、蘇聯、美國、英國等勢力的政治考量與行動。《戰火中國》全書分為四部份:第一部「立國大業」論析蔣介石掌權至1937年中日開戰期間,圍繞其與國民黨的連串事件;第二部「歷史轉捩點」講述對日抗戰的時代精神轉變,分論日本、國民黨如何試圖取勝,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擴張;第三部「試煉」和第四部「新中國」,則檢視成為世界大戰一部分的抗日戰爭、日本戰敗後的中國內戰,以及在韓戰中逐漸浮現的冷戰面貌。

各界推薦
這本書因為有新材料,能作比較,才能打開中國抗戰史新視野;因為有關懷才會注意歷史發展細節;因為有感情才能寫出戰火中具人性、有溫情又生動的歷史。
──呂芳上

本書的魅力不僅是累積方教授近年研究成果的大成以外,亦具體呈現他對中國社會人情世故的深層洞察力,讓全書的敘述,皆能貼切反映中國人對處理世事的行為模式,使得本書成功的跨越文化的鴻溝,是一本國人不需強用理性、僅憑感性就能接納的佳作。
──黃自進

《戰火中國》引用齊、陳兩人的生命書寫,正是用這些小故事為大歷史憑添細節與血肉,既宏觀又微觀,既公眾又個人,既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增加過往難得聽聞的平民聲音,強化了本書的論點與感染力。
──單德興

這些無法左右局勢卻深陷大勢所趨的平民視角,營造出對當時對中國發展的迷惘、對戰爭的恐慌、對和平歲月有著平凡的充實喜悅,以及失去的傷痛。
──金哲毅

二十世紀中國內戰的熾烈程度不亞於其與日本、韓國、美國之間的戰爭。透過此傑出的視角,方德萬明晰地闡述了這段歷史進程,同時謹慎地揭示了暴力如何消磨、耗損了生存在這艱難時期的中國人的生活。
──卜正民

方德萬率先證明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比過去人們認為的要重要得多。
──芮納.米德

方德萬的《戰火中國》不僅書寫戰爭中的戰爭挑戰當代人的記憶,還重新把戰爭作為政治媒介論述。如此一來,他敏銳地恢復了中國在二戰最重要的餘留,並非反法西斯戰爭,而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解放戰爭」的說法。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這是近年我讀過,以中國為題最佳的書……史料豐富、道德態度謹慎、非比尋常地幽微且書寫精妙。
──John Wilson, First Things

《戰火中國》對這段時代的闡述,遠優於我讀過的一切作品。冷靜、面面俱到且書寫精妙,是本傳世之書。
──Arthur Waldr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戰火中國》精彩地呈現了中國在摧毀與蛻變之途的重要十五年。無論對現代中國的所知多少,本書都會是對全球軍事史感興趣的讀者必讀經典之作。
──Stephen MacKinn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作者/譯者/繪者簡介
作者:方德萬(Hans van de Ven)
荷蘭漢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中國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著有: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5-1945、From Friend to Comrade: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0-1927等書,合編之The Battle for China獲2012年軍事歷史學會(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傑出圖書獎(Distinguished Book Award)。

譯者:何啟仁
畢業於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72年班、海軍官校76年班、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後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近現代中國研究中心(CECMC)取得高等研究文憑(DEA, Diplome d’etudes approfondies)。譯作有《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中國革命的起源1915-1949》、《主宰中國的太子黨》及《周恩來:毛澤東背後的力量》等。

翻譯校訂:沈高陽
中山大學世界史碩士,攻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中。擅長數種語言。曾編著《百川匯南粵——海上絲綢之路對嶺南文化的影響(兩卷)》,並有多本譯注。

翻譯校訂:張志雲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貿易史教授、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榮譽資深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客座教授。近代史、海關史、帝國史研究者,師從畢可思教授(Robert Bickers)。主要研究中外關係史、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史、中國海關史、歷史地理資訊系統等。代表作有: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its Chinese Staff、The Chinese Journals of L.K. Little, 1943-1954, An Eyewittness Account of War and Revolution(三卷)等。

延伸閱讀
主宰中國的太子黨
官僚特權一直是中國的基本問題 普通人各有各的平凡,而天下的特…
中國革命的起源1915-1949
中國革命究竟是一場什麼性質的革命? 19世紀末的中國,已經到了…
解放的悲劇:中國革命史1945-1957(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三部曲)
歷史傳記暢銷作家張戎: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少數民族、宗教團體…
4筆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目前  Go /共2頁 
推到Facebook
熱門書籍
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本書透過具體而細緻的實證研究,探討晚明的…
小說點線面:敘事中的空間原理
小說裡的空間有那些類型? 空間的配置和結…
漢學散論(楊聯陞誕辰110周年紀念版)
世界漢學界一流學人。從經濟史入手,兼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