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詠善(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隨著書中的時間細流,走進過去的生活與文化空間,喚起每個人心中難忘的小學時光,串起世代間共同的童年記憶與情感。親子共讀的好書,衷心推薦。
最具人文知識的遊戲書
用孩子最愛的「找找看」
培養觀察力、開啟親子對話
原來爸爸媽媽、阿公阿嬤放學後的這些玩具如此精彩
以前的童年也是如此多采多姿
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噹噹噹……」放學鐘聲響起,小學生一哄而散,小愷走出校門口,被一隻黑貓吸引,竟跌入了奇幻時空,回到1950年代的臺灣。
放學後,大家都在玩些什麼呢?快隨著小愷的腳步,一起來找找各年代的玩具吧!
《放學後》是一本遊戲書,讓讀者運用觀察力,找出不同年代的玩具,完成不同的任務,既有趣又富知識性,更具話題性,串起孩子和大人之間的橋樑,認識隨著臺灣經濟成長、生活與教育型態改變,不同時代小學生放學後的活動。原來,爸爸媽媽以前的童年,也是如此多采多姿!
※ 系列簡介
初期出版的三本書,以「兒童的文化生活史」為主軸,推出《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共一套3冊,時間軸從1950年到現在,呈現這些年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展現歷史與文化軌跡的改變、日常生活樣貌的更替、過去與現今學校生活的不同、每個時代孩子所熱衷的童玩遊戲、日常生活的飲食等,運用強而有力的圖像和故事,向當代的孩童介紹,不同時代的臺灣孩子不同的生活樣貌。
※ 專家推薦
臺史博館長 王長華
臺灣原創圖畫書推廣人 王怡鳳
電影《幸福路上》導演 宋欣穎
新北市社會科輔導團光華國小校長 林惠珍
國教院中心主任 洪詠善
臺北市社會科輔導團萬興國小校長 郭惠琳
繪本國寶 曹俊彥
臺東大學兒文所教授 游珮芸
臺師大講師暨臺灣閱讀協會理事 葉嘉青
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蔣竹山
(順序依姓氏筆畫排列)
※ 文字創作感想
《放學後》特別採用「遊戲繪本」的方式呈現,希望帶領大小讀者,跟著主角小愷放學後的奇遇,一同穿越時光,回顧臺灣戰後近七十年間,隨著經濟成長與教育型態的改變,小學生放學生活的變化,特別是兒童喜愛的遊戲時光和玩具的改變。
為了製作這本書,作、繪者和編輯團隊一起查了很多資料、閱讀很多書、走了不少地方、採訪不同世代的朋友,又請教專家學者,開過多次會議,希望以「有所本」的態度,把臺灣兒童放學後的樣貌,呈現在這本書中。
我們透過採訪,了解有些朋友放學後的童年在鄉野玩耍以及一群朋友共同嬉戲中度過,也有些朋友在安親班和電腦遊戲中度過。最後,統整出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小學生放學後的活動,從1950年代的臺灣開始,以十年為一個時代,隨著書中主角小愷的闖關過程,在畫面中羅列出不同時代小學生們的學校、食、衣、住、行,以及遊戲玩具等變化。
請在每個時代的找找看遊戲中,一同體認不同時代小學生放學後的活動,包含場所、遊戲時間、器材、玩伴人數等種種改變。也歡迎你和長輩或家人、同學、朋友一起討論大家放學後的活動,為這本書補充屬於你的放學後生活經驗,甚至製作你的《放學後》闖關活動,完成屬於你、獨一無二的《放學後》找找看遊戲設計書。
※ 繪者創作感想
記述自己土地的樣貌,是一種殊榮,但也應該是一種日常
在《放學後》這本繪本裡,我們嘗試呈現過去到現在,臺灣的小孩在放學後,做些什麼、玩些什麼,生活的環境是什麼樣子。用圖像去呈現這些,或許能夠喚起各年齡讀者的回憶,或許能夠讓當代的孩子對過去有更生動的認識,更期望讀者不分年齡,無論是同輩人或不同世代的人,能夠因此聊起彼此的童年,還有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記述自己土地的樣貌,是一種殊榮。因為創作這本繪本,我因此能有機會更深入地去探究屬於臺灣人過往的生活,嘗試重現、重組和轉化它來呈現給孩子,為此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連結。
但我也覺得記述自己土地的樣貌,應該是一種日常。「記述」不僅是所謂創作者的特權,而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人可以做的事情。記述自己的土地、描繪自己的文化、訴說自己的故事,是一種堅持和珍惜自由開放的方法。或許這系列的繪本是幾顆小石子,能激起大家的回憶、思考、談論甚至創作。觀點越多元,將會讓我們的生活和文化更多彩、更深刻,也更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