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
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
Rooted in My City: Hong Kong Literature from the Postwar Years to the 2000s
出版日期:2019/06/28
印刷:單色印刷
裝訂:平裝
頁數:632
開數:25開,長21×寬14.8×高3.75c
EAN:9789570852813
出版社:聯經
作者:陳智德
系列: 當代名家
  定價:620
銷售狀態:暫無庫存
內容簡介
了解香港文學,必須從這本開始!

香港文學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回顧、論述戰後至2000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陳智德的《根著我城》以文學史架構為綱的系統論述,主要論及的作家包括望雲(張吻冰)、趙滋蕃、張一帆、阮朗、曹聚仁、徐訏、力匡、舒巷城、楊際光、馬朗、蔡炎培、劉以鬯、西西、梁秉鈞(也斯)、鄧阿藍、洛楓、董啟章、潘國靈、謝曉虹;也旁及符公望、黃雨、沙鷗、葉靈鳳、陳君葆、何達、唐君毅、林以亮、夏侯無忌(齊桓)、司馬長風、吳煦斌、松木(蔡振興)、戴天、馬覺、崑南、盧因、陳冠中、葉輝、游靜、馬國明、李碧華、辛其氏、郭麗容、鍾玲玲等。

書中論及的作品始自戰後初期黃雨、符公望的左翼詩歌、1950年代趙滋蕃、阮朗、徐訏等人的小說,下迄2007年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誌》等;亦從報刊研究角度分析《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七○年代雙週刊》、《越界》、《香港文學(雙月刊)》、《今天‧香港文化專輯》等刊物的時代意義和文學史位置,探討議題含括左翼詩歌、反共小說、寫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以及有關方言詩歌、自我改造、新民主主義文藝等概念,是陳智德無間斷地從事香港文學研究二十年成果的階段性總匯。

陳智德在《根著我城》一書討論香港文學的不同之處是本土意識的不同面向。1930年代至2000年代多種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香港文學的本土意識,在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方向,而本土意識並不等於對地方人事的肯定,也可以包括對地方的否定和批評。因應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狀況,認識香港文學以至台灣文學的個別性發展,才能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全局,因此本土並不狹窄,反而是通往普遍之途,正如抗戰時期的民族形式論爭所提出,地方認同並不與民族認同相矛盾。
作者/譯者/繪者簡介
作者:陳智德(CHAN Chi Tak)
筆名陳滅,1969年香港出生,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助理編輯(1994-1997)、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客席授課導師(2004-2006)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計劃」副研究員(2008-2009)等職,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1992年獲東海文藝創作獎詩組首獎,1993年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社會組散文佳作,另獲1990、1994、1996及2002年度之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評論集《愔齋書話》於2007年獲第九屆中文文學雙年獎評論組推薦獎,詩集《市場,去死吧》於2009年獲第十屆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推薦獎,2012年獲選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

著有詩集《市場,去死吧》、《低保真》、《單聲道》;評論集《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愔齋讀書錄》、《愔齋書話》及散文集《抗世詩話》等,另編有《三、四○年代香港詩選》、《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香港詩選1997-2010》等。

延伸閱讀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香港遺落的文化史、書店史、文化人物史 東方之珠最值得典藏的篇…
雙身(作品集珍藏經典版)
忘了村上春樹 忘了卡爾維諾 忘了卡夫卡 忘了艾可 這是董啟章…
喧鬧的島嶼:台港澳三地文化隨筆
一件快速時裝商製造的新衣竟比修改一件舊襯衫還要便宜……已超越…
3筆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目前  Go /共1頁 
推到Facebook
熱門書籍
漢學散論(楊聯陞誕辰110周年紀念版)
世界漢學界一流學人。從經濟史入手,兼治文…
情動力政治
「情動力」(affect)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文化…
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詩歌.歷史.記憶
汪精衛——中國現代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