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Q&A
校刊幹部們的編輯主張
採訪/編輯部‧ 攝影/陳怡絜│YJ

用理念迎接終將到來的成年禮
在紙上拼貼沿途丟失的風景
找尋彼此認同也好
質疑生命也好
青春一旦點燃了
總是要燒到底的

心目中理想的文學雜誌是什麼樣貌?
用一句話形容校刊社的存在意義?
做校刊最好玩的一次經驗?
如果讓你企畫一本「文學雜誌」,會想做什麼單元?

黎宏濬/惠文高中三年級/目前為主編,上學期曾任社長
A2 正因為校刊是校刊,其中一個存在的意義是「說學校的歷史故事」,《附中青年》139期就很完美的詮釋了這點。除了介紹學校歷史,校刊也可以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附中青年》的合作社告別專題、一中《育才街》常駐的〈青刊筆記〉不但分別記錄了兩校的的「當代史」,同時也能促進校園公民意識發展。但學校的故事不可能有那麼多可以說,因此專題內容需要結合學生、時代、城市,「用學生的角度記錄時代與城市」。校刊可能會對某些學生產生紀念價值,如果讀者有留下校刊,十年二十年後偶然翻到,就能見到自己高中三年,自己的學校甚至是城市、時代發生了什麼事,而這對自己產生了什麼影響,這就是我對校刊的期許。

A3 去年十月為了校刊專題前往香港採訪,對象是電影《十年》的導演伍嘉良、歐文傑。從訂機票、約訪、採訪、撰稿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一開始連絡《十年》的臉書粉絲專頁卻都被已讀不回,只好直接將約訪信用臉書訊息傳給兩位導演,結果歐文傑導演很快(大概十分鐘)就同意了。過程中還在香港遭遇颱風,香港掛起八號風球停班停課,採訪延期,回台班機取消。幸好隔天兩位導演仍有空能受訪,完成採訪後順利回台。

施又慈/台師大附中二年級/副社長(兼任半個網管)
A3 那時凌晨快兩點,我正在撰寫刊物內文。兩眼發痛、屁股發麻,甚至不由自主地打盹,多敲幾個字後就上床睡覺。隔天繼續趕稿錯愕一陣子,內文裡充滿奇怪句子:對趕稿的不滿、搜集到的資料不足的憤懣、無法睡覺的哀號,還有莫名其妙的亂碼,都被我塞進原本好好的一篇文章裡,有夠蠢。

A4 我一直對傳統服飾有興趣,譬如曾聽人說過即使是同一族的原住民服飾也會有不同的故事,進而有不一樣的圖騰。此外,像是看過一系列的照片穿著不同漢服的女孩子。不同群體都有各自的特色延伸出的傳統服飾,我覺得從這一塊來瞭解各個民族、世代、國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鄭琦馨/北一女二年級/擔任稿務長
A2 能從新世代的觀點來探討這個社會,加強在這個網路時代中,文字與學生的連結。

A3 大概是寫小小刊的時候,因製作校刊是在高二。去年寒假,學姊讓我們嘗試製作一本小小刊,類似校刊出版。由於第一次寫這種正式刊物,大家都很重視,我記得群組特別熱鬧,雖然彼此都不算太熟悉,卻很積極地共同處理這件事,也鬧了不少烏龍,很辛苦,卻是特別好玩的經驗。

陳柏諭/延平高中二年級/美術編輯
A3 去年寫稿我負責網路相關議題中「網路對社會的影響」,其中有幾個主題如網軍、網路或民粹等。在介紹主題的同時,自己也有更深的體會,我想這是每個校刊社成員共有的經驗吧!另外,街頭民調也是相當有趣且有挑戰性,從設計問題到分析結果,都有意外狀況,算是蠻不一樣的體驗。

A4 應該是「文學的表裡兩面」這種感覺!以曹操為例,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為一世梟雄,在〈赤壁賦〉中,蘇軾的友人卻認為他是才華洋溢的大英雄。又如太宰治的名作〈人間失格〉,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等這些具有爭議性的文學作品,持不同態度的評論或分析作品的創作背景等,希望能傳達文學也是人作的,並沒有完美的文學。

蔡耀德/建國中學二年級/社長
A2 用簡單的文字,紀錄那永不復返的青春;用微薄的力量,讓社會傾聽年輕的想法。

A3 有次專題有關數學教育。我們找了各大補習班老師,有位老師說了近兩個小時,還說當初想要拒絕,我突然發現補習班老師之所以能夠吸引那麼多學生,那口若懸河卻不一定有實質意義的話術才是招生高招。打逐字稿的學長臉越來越臭,臭到比他考不及格還臭。後來學長花了五天只打了前面三十分鐘就快爆肝了,學長跟我說,學弟加油,往後改用聽寫的方式,讓我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