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Mobirise Web Page Builder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政權移交國民政府。在這百廢待舉的時代,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一方面整頓舊有的自己,另一方面也嘗試擁抱著新政府的到來。

對於文學家來說,政治處境與語言轉換是一體兩面的問題。在日治時期,語言的使用投射著自我認同,所以賴和才拒絕接受日文,不放棄心中的「公平與正義」,古典文人洪棄生更以消極抵抗,過著半隱居的生活,終生以漢詩文諷刺殖民當局。因此,在戰後初期,臺灣社會所掀起的「學中文」熱潮,便象徵著民族文化身分的追尋。

在一九四六年,距離日本結束統治不到半年的時間,用慣日文的呂赫若便嘗試以稚嫩的中文,寫作了四篇中文小說〈故鄉的戰事一—改姓名〉、〈故鄉的戰事二—一個獎〉、〈月光光—光復以前〉、〈冬夜〉。


百年紀事:

「學中文」、呂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