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

一九二三年九月一日上午十一時五十八分,一場芮氏規模七.九的超巨大地震,襲擊日本首都圈。

都會的毀滅與重生,不僅影響作家筆下的空間表象,也驅使作家必須思索一種全新的表現方式,回應這種新的都市感性。震震災翌年十月,雜誌《文藝時代》創刊。

一群文學青年以橫光利一(一八九八—一九四七)為首集結於此。橫光小說〈頭與腹〉的冒頭句:「正午。特別急行列車滿載旅客以全速奔馳。沿線的小車站如石頭般不被理睬」,被評論家視為「新感覺派」的出發。時在東京目睹了其毀滅與重生的劉吶鷗,當然也見證了「新感覺派」的崛起。

劉吶鷗逐漸在上海闖出名號的1930年代,愈來愈多的台灣學生抱著文學藝術之夢來到東京,其中一位是巫永福(1913-2008)。1933年,他在台灣人第一份純文藝雜誌《福爾摩沙》發表日文小說〈首與體〉,描述留日的青年S正處於一種「首與體的相反對立狀態」


百年紀事:

巫永福: 1932年甫從名古屋五中畢業的他,抗拒父親讀醫的要求,逕赴東京就讀明治大學專門部文藝科。其中一位老師,正是新感覺派大將橫光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