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320 元我要購買

前言 /古川雅子

照顧父母是一堂人生的功課。然而,人生如果還有「另一堂課」是照顧兄弟姐妹,我們該如何面對?

二○一五年八月,日本《AERA》新聞週刊製作了一個專題,探討「手足是風險還是資產」,我也參與了採訪過程。

當時《AERA》針對他們的讀者團體「AERANET」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許多人對兄弟姐妹的將來「憂心忡忡」。

不婚的姐姐將來如果需要照護,是不是非得靠我不可?如果爸媽都過世了,照顧繭居弟弟的責任落到我頭上,該怎麼辦才好?──一想到可能會遇到這些狀況,我們不禁擔心了起來。

仔細想想,和親子或夫妻相比,兄弟姐妹其實更為疏遠。我們長大成人以後,很少有機會好好思考手足之間的關係。在那次的問卷調查中,還有人這麼回答:

「(手足之間的關係)和朋友或同事的關係不一樣,該怎麼說呢?即使吵架也會自然和好……應該說不管怎麼吵都不會真的撕破臉吧!從好的一面來說,手足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存在,而且最有趣的是,彼此會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很像。」

我認為「不可思議的存在」這樣的形容,傳神地表達出手足這種難以言喻的關係──彼此間若即若離,彷彿有某種牢不可破的羈絆,但又似乎沒有。

如果每個人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個體,那麼在緊要關頭,兄弟姐妹就可以發揮互相扶持的優點,而且也可能建構出有別於親子或夫妻的互補關係。

儘管如此,在某些情況下,其中一方還是會覺得另一方是「風險」。比如自己的兄弟姐妹極為貧困,窮到連資助他的人都會被拖累而一起陷入貧窮的泥淖,或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所得與環境有著難以弭平的差距。

而被視為風險的兄弟姐妹往往也會感到憤憤不平。畢竟他們可能是被迫離職,也或許不想建立家庭或無法成家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是被其他兄弟姐妹認為是負擔,當然會嚥不下這口氣。這種「無言的壓力」,從某個層面來說,也可以算是一種新的「手足風險」。

在現在這個時代,手足間生活型態和生活水準的差距愈來愈大,甚至可以用「身分之差」來形容。我在這裡特地用引號來強調「身分之差」,個中原因請參考第二章。

至於書中特別使用「手足風險」和「手足差距」這樣的詞彙,則是想製造一個契機,讓大家把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當做一個全新的社會議題。在此必須強調,本書的共同作者平山亮和我,想在社會上丟出的問題意識是:

「現代手足關係所衍生的問題,可說是在同世代之間產生的『差距問題』,和親子之間那種世代差距的樣貌不同,是一門嶄新的課題。」

本書把兄弟姐妹成人後可能出現的風險稱為「手足風險」,雙親去世後,兄弟姐妹間會產生的「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四種情況:

一、自己手頭也不寬裕的人,因為扶養其他貧窮的兄弟姐妹,結果「兩敗俱傷」。

二、自己手頭也不寬裕的人,因為無計可施,於是為貧窮的兄弟姐妹申請社會救助(拒絕扶養),因而感到內疚,抑或彼此之間產生嫌隙。

三、單身又沒有資產的兄弟姐妹住院或需要照護時,自己已經在照護另一個家庭的家人而分身乏術;或手頭不寬裕、住得太遠,因此無法照護他們;或勉強承擔起照護他們的責任,結果導致個人生活毀於一旦。

四、因為照護雙親或繼承遺產的問題致使手足失和,甚至徹底撕破臉,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隨著少子化的腳步加快,未來兄弟姐妹將會變成「稀有動物」。而如今我們所面臨的現實狀況是,自己或家人都「分散各地」生活,而且過得很「吃緊」。所謂「吃緊」,指的不只是手上沒有閒錢。

我所採訪的對象中,有一位女性表示:「我的孩子還小,但爸媽卻生病了,和娘家那邊的牽扯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現代的女性因為晚婚,導致養兒育女和照護雙親的時期重疊,形成了蠟燭兩頭燒的「雙重照顧」局面,而且有的兄弟姐妹還是不工作的尼特族,更是讓人吃不消。少子化、小家庭化,加上不婚的趨勢,使得社會結構本身產生了劇烈的改變。

或許有人看到「手足風險」或「手足差距」這種用詞,內心會覺得不安,畢竟在凡事以家人為優先的日本社會,把兄弟姐妹當做「風險」的觀點,可以說是一種忌諱。

在前述的問卷中,有很多人提到自己對兄弟姐妹的未來感到憂心,但過去大家並不會鬆口談論這種「風險」。原因之一,正如平山先生在第二章所說的,我們日本人總是傾向把家人和社會切割開來討論。我們把責任強加在個人或家庭上,結果使得手足必須承擔風險,這往往又令我們感到愧疚。

任何人在心態上都會想積極支援將來可能窮困潦倒的手足,但現實情況卻是只靠自己一個人根本無力支撐。我們為這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矛盾心理」所苦,同時又因為家醜不外揚的「封閉性」而無法和別人商量,只得獨自承擔。這麼一來,「嫌惡」兄弟姐妹的負面情緒反而會一直往內心深處鑽,導致彼此漸行漸遠。

正因如此,我們不應該再視若無睹、避而不談,而是必須公開討論這項議題,積極引進可靠的社會資源和外部的人力支援,盡速建構「新手足關係」。

單身男女激增的社會即將到來,少子化使得兄弟姐妹的人數減少,要他們「數十年如一日」不間斷地支持親人,原本就不是那麼容易。更何況在今後一個年輕人得要照顧一個老人的「一打一」社會中,假使他們必須照顧父母,那麼就更沒有餘力再支援兄弟姐妹。手足在未來如何互相扶持,當然是個人或家庭各自的問題,不過在此我想再加上「社會」的觀點。

照顧年邁雙親的同時,抑或在父母過世後,我們還有能力扶持「變老的手足」嗎?自己在情緒上能否容忍被別人打擾,或是造成對方的困擾?手足有時像是我們的靠山,有時卻又是風險的來源,我們到底該如何與他們相處……?當前類似這樣的課題可說是不勝枚舉。

這本書並不是要點燃各種手足問題的導火線,使彼此的緊張關係一觸即發。

我的目的正好相反。我在書中預測未來五到十年內手足之間可能面臨的緊張關係,衷心希望能化解這些問題,使手足之間在緊急時刻互相扶持,將彼此視為心靈上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