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320 元我要購買

推薦序一 「手足風險」──關於家庭、社會交互影響的複雜議題/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周慕姿

「在我小時候,爸爸比較在意表現優秀的姐姐,媽媽則比較喜歡會撒嬌的弟弟,我夾在中間,總是被忽略。所以,我考上大學時就離開家裡,自立自強,自己打工賺錢付學費,從不跟家裡拿錢,還會固定拿錢回家。

一年前,爸爸突然心肌梗塞過世,媽媽整個失魂落魄,出現很多精神和身體上的問題。可是最受爸媽疼愛的姐姐與弟弟,一個嫁到了國外,一個在國外念書工作,於是,照顧媽媽的擔子,似乎就落到了我身上……但我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最讓我覺得不合理的事情是:明明他們拿了這麼多家裡的資源,爸媽還資助他們出國念書,我是最不被照顧、不被喜愛的那個小孩,但為什麼最後家裡的責任,卻變成我在負擔?」

又或者,在台灣也曾有下面這樣的新聞:已出嫁的妹妹,家中有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哥哥,在父母相繼過世後,哥哥的照護責任就落在妹妹身上,有自己家庭的妹妹壓力很大,卻又無法丟下哥哥不管……。

短短的兩個例子,讓人感受到身在其中的無可奈何與辛苦,也指出了本書提到的重要議題:父母的老年照護;父母長年偏愛某些子女造成的不公平感;家庭排行、獲得家中資源多寡與個人特質等造成的手足差距;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手足關係;當負責照護失能手足的父母過世後,該由誰來照護手足等。

甫收到這本書的書稿時,看到「手足風險」四個大字,原以為討論的是關於家庭內因個人特質、與父母關係及家庭排行所造成的「手足差異」議題。閱讀之後,才發現這個議題的複雜,包含外在及內在的部分:前者如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政策訂立的歷史背景、家庭單位的歷史演變、文化對「父母照顧」責任的約定俗成、社會福利制度/照護制度的完備與否等;後者則含括父母對待不同孩子的差異、占據家中資源的多寡、爭奪父母愛與注意成功或未果的新仇加舊恨與「不公平感」、罪惡感與責任感所衍生的「應該」,使得父母照護甚至手足照護的責任即使沉重也無法推諉……這些由社會到家庭的各種複雜因素,交織成現代社會上愈來愈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正是這本書的主題──手足風險。

由於日本文化與台灣文化有部分類似,尤其是「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要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是雙方文化所強調的「美德」之一,也使得這類社會議題,很容易被認為是「家庭議題」,應該由各自的家庭處理、安頓。但如同本書作者所言,如將這個議題單純放回各自的「家庭」,認為「家庭」就應該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時,問題反而容易無限擴張,不但成為「壓垮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影響所及,可能會造成無數個家庭崩潰,最後成為「壓垮社會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此,如果由家庭中的某個成員負責當「防波堤」,獨力面對這波浪潮,很容易就會潰堤!書中認為,身邊的其他手足、家人以及社會制度,都要一起調整、擔任這波浪潮的「防波堤」,這個困難才有被面對、解決的可能,而不會變成更大的社會、家庭問題。

我總認為,能夠促成一個人有新的思考的書,就是好書。這本書做到了這件事──站在一個拋磚引玉、希望讓大眾開始重視這個議題的立場上,而非學術研究性的論文書籍,或許沒有機會做各方面深入的探討,但其所切入的面向,包含社會、歷史、文化、法律、心理等,都讓人不禁聯想到台灣的狀況,並且有機會讓人重新調整自己面對這類議題的「思考習慣/刻板印象」,讓人能系統性地看曾經被誤以為是「單純家庭議題」的「手足風險」,而促成新的啟發。因此,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籍。

把一個複雜的問題,歸在一個人身上,雖然簡單,卻沒辦法真正地解決或減緩這個問題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與傷害。這是此書《手足風險》想要提醒我們的,也是我們都需要去面對、了解及重新思考的事。誠心向大家推薦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