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平洋是一座複雜得令人目不暇給、龐大得教人難以想像的巨洋,周邊存在著幾乎數不盡的豐富自然與人為環境。英國作家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曾提出一個有趣見解:太空旅行家從外太空看見地球的時候應該會說,人類給這顆星球取名叫「地球」犯了個嚴重錯誤,因為它大部分顯然是由海洋構成。克拉克之所以有此先見,肯定是想到了太平洋。這片無遠弗屆的蔚藍大海,在地球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它面積遼闊,幾乎涵蓋半個地球,從巴拿馬地峽往西橫跨至馬來西亞東岸第一塊陸地的寬度,廣達一萬七千公里,從北邊冷冽多霧的白令海峽直通南極瑪麗貝德地的距離,差不多有一萬四千五百公里。這片幅員接近一‧八億平方公里的海洋,幾占地表總面積(約五‧一億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地球四五%的海水聚集在太平洋,全球最深海溝(深達一萬一千公尺)也出現在這裡。一言以蔽之,太平洋是西方探險家所發現的最後一座海洋,呈現了種種無可匹敵、精彩絕倫的面貌。
它與其他海洋相當隔絕,彼此之間沒有任何超過四百八十公里寬的通道,故而無法輕易進出,只有某些船隻敢於嘗試穿越俄羅斯與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海峽,或是狂風獵獵的南極海域。試圖從印度洋闖入的海船,則必須設法通過廣布於馬來西亞與澳洲之間的一連串島嶼。除了位於南端的麥哲倫海峽之外,美洲這邊也找不到任何天然入口,唯獨二十世紀初以人工鑿穿的狹窄巴拿馬運河,可容仔細測量過體積的船隻一路順暢地從大西洋快速通往太平洋。
太平洋驚人的長寬距離,給許多島民帶來了其他地區少見的不便。以吉里巴斯共和國(過去是英國代管的吉爾柏特群島)為例,該國十萬老百姓散居在總面積三百四十五萬平方公里的海面上。一九六○年代,英國人曾在沒有疏散居民的情況下,利用坐落於該國行政首都塔拉瓦三千兩百公里外的聖誕島試爆原子彈。如今聖誕島上的五千位居民不但與他們的首都隔得老遠,而且住在赤道南邊和國際換日線西側。換句話說,如果塔拉瓦所處的的時間是某年夏季的某星期日,聖誕島則是正值同年冬季的某星期六(赤道南、北地區的季節正好顛倒,換日線左、右地區的日期則是相差一天),這是吉里巴斯共和國必須面對與克服的混亂邏輯。該國乃世上最貧窮國家之一:對大多數本國人來說,當地盛產的海菜、乾椰肉和魚貨價格太貴,多數男人不得不去海外工作,或是擔任遠洋貨輪船員,然後把薪水寄回家,一來可養家活口,二來可活絡慘澹蕭條的國家經濟。面積遼闊或許令人嘆為觀止,但也可能引來重大麻煩。
太平洋也是神祕之洋,近代不乏形形色色的船難者、蹺家人和逃亡犯出沒於其中,例如十八世紀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Alexander Selkirk)沿著麥哲倫海峽向北航行時,曾經漂流到泰半為火山地形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位於智利西方的南太平洋上),並且在當地獨自生活了四年之久,後來十八世紀英國小說家笛福(Daniel Defoe)的名作《魯賓遜漂流記》(Robison Crusoe),便以這段經歷作為故事藍本。
現代西方國家曾在太平洋境內幹過多起齷齪勾當,例如美國在馬紹爾群島、英國在吉爾柏特群島、法國在玻里尼西亞屬地執行的核子試爆活動,早已為人所知。二○○八年,由於美國必須擊落一枚在軌道中出了狀況的祕密偵察衛星,軍方遂指派一艘擅長射擊飛彈的軍艦,將該衛星從太平洋上空擊落,他們以為太平洋大得不得了,不會造成任何傷害,然而馬紹爾群島居民認為太平洋並非可恣意實施危險試爆活動的無人海域,曾經抱怨五角大廈態度倨傲,強行要求數百萬島民遷居他島,幸虧後來那枚衛星順利被擊落海上,火箭燃料也未傷及任何居民。
約翰斯頓環礁位於夏威夷西南方約莫一千一百公里處,美國海軍也在當地舉行過同樣令人反感的其他實驗。那些實驗地點鮮少曝光,過程也不太引人注意,因此聯航一五四班機照常飛越其上空。多年來,任何駕著遊艇經過附近海域的人,總會看到要求他們繼續前進、不得靠近的巨大警告牌──意思是這裡沒有可觀之處,當局有權使用致命武力,並派遣巡邏艇載著配備重型武器的海防員在近海一帶巡弋,以阻止任何好奇者探頭探腦。
怪事接二連三在當地發生:某些承載原子武器的火箭意外爆炸,致使該島遭到放射性元素鈽和鋂的汙染。美軍在越戰時期大量噴灑於越南的致癌橙劑,有將近七百五十萬公升存放於此,後來許多容器破裂,使得該島有毒物質再添一樁。接著約翰斯頓環礁又被用來試驗生物武器,曾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將大量會引起兔熱病和炭疽病的病菌釋放到空氣中,再度汙染該島。一九九○年,島上興建一座巨大焚化爐,用於銷毀美國承認擁有的化學武器,根據五角大廈的聲明,名列清單者包括:「四十一萬兩千枚炸彈、地雷、火箭、自動推進武器……一千八百噸神經性和腐蝕性毒劑……焚化爐每運轉二十萬小時,僅記錄一起意外事故。」二○○○年,所有工作停擺,焚化爐拆遷,據說殘留汙染物已清除乾淨。由於興建垃圾掩埋場之故,約翰斯頓環礁的面積比原來大了十倍,後來因遭到某種狠毒螞蟻入侵而被迫轉讓出售,如今駕著遊艇經過附近海域的船員,不再需要面對荷槍實彈的警察,因此往往會禁不住好奇地在岸上短暫停留。目前當地已被列為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用來追念徹底遭到掠奪的海洋。
上述事件當然都跟太平洋境內的大小島嶼有關,從聯航一五四班機的跳島之旅不難看出,本文提到的某些地方和未曾提到的上千座其他島嶼,都遭遇過相當複雜的經歷,而要通盤了解這片大海,則必須像拼湊百衲被一般,逐步認識太平洋驚人的文化多樣性、周邊幾個國家龐大的勢力和規模,還有以火山眾多而享有盛譽、因地層不穩而蒙上惡名的環太平洋區。
西方現代史的觀點往往帶有顯著文化偏見,對於環太平洋區的敘述難免有顛倒錯置之嫌。太平洋西邊住著東方民族,包括: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印尼人、菲律賓人,如果繼續往更西邊的中南半島和印度推進,還存在著更多難計其數的東方人。太平洋東邊則有各種雜居移民,名義上屬西方種族,包括:加拿大人、美國人、中美洲人、哥倫比亞人、厄瓜多人、祕魯人、智利人。大洋洲南邊是紐西蘭和澳洲,原住民──我們已經知道,就遺傳基因而言,美洲印第安人、阿留申人、因紐伊特人(即愛斯基摩人)、毛利人、澳洲土著、加拿大原始部落,以及其他族群,皆屬太平洋種族──依然散布於太平洋周邊和境內,他們的生活早就和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居民結合在一起,並且隨著新移民開創的各種歷史而受到保護或毀滅、剝削或尊重(但從來不曾被排除在外)。
除了混雜的人種、文化、政治和企圖心,太平洋還存在著許多其他現象。這裡有持續、複雜、劇烈的板塊運動,還有多得令人咋舌的火山、地震與海嘯,其中的陸地、海水與海床,棲息著各式各樣奇特而陌生、尚未被發現的野生動物,海洋內部和周邊的礦物蘊藏量之大,超乎人類最誇張的想像──這些財富若被人類開採,勢必引來罄竹難書、無從逆料的後果。太平洋的環境似乎比世界各地來得易遭破壞,它擁有面積廣大的脆弱珊瑚,中間夾雜著同樣脆弱的低窪環礁,還有遠比其他海域更具毀滅力的狂猛颶風和颱風。
今日的太平洋表面看來很平靜,實則瀕臨諸多潛在挑戰與危機──這些問題關乎政治、經濟、地質、氣候、食物供給,或是地球所能支撐的人口數量。
總而言之,太平洋牽動著人類的前途。如果說,地中海是古代世界的內海,而大西洋是現代世界的內海,那麼太平洋就是明日世界的內海。這片面積接近一‧八億平方公里的蔚藍大海為人類透露了何種訊息至關重要,因此有必要形諸於文字。
本書首先揭露了一項令人沉痛的事實:太平洋絕非「太平無事」的海洋,它其實是個原子海。自一九五○年元月以來,世界上大部分核子武器都在這裡進行試驗。比基尼島的氫彈(又名熱核彈)試爆活動,不值得讚許或推崇,同時也提醒世人:在該島研製的恐怖原子或核子武器已嚴重傷及人類(大多數受害者當然是日本無辜老百姓),並且成為太平洋歷史的一部分,與人類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環環相扣。
第二章主題比較輕鬆,敘述電晶體收音機的發明和索尼公司的成立經過。我認為這兩件事和一九五○年代初期的其他相關事件,可以說明戰後日本的活力、韌性和科技才能,以及跨太平洋貿易東進模式的起源,該模式迄今仍主宰著太平洋的發展。早期的日本技術人員漸被韓國人取代,接著中國人又將取代韓國人,然而滿載商品的貨櫃輪絡繹不絕地向東行駛,最終穿越舊金山金門大橋,卻是日本開啟世界潮流──率先製造出可輕易塞進襯衫口袋的小型無線電收音機──的明證。
第三章提到令全世界年輕人趨之若鶩的衝浪活動。一部描繪這類海上娛樂的小成本電影在美國上映之後,旋即讓衝浪市場紅透半邊天。它是來自玻里尼西亞的禮物,如今市值高達數十億美元。這個古老優雅的滑水運動,曾是夏威夷和大溪地貴族們的重要休閒方式,就跟西洋人踢足球、打曲棍球一樣,它的生成背景和創造者值得闢文探究。
我去過北韓幾次,一九八七年曾經設法在朝鮮半島全程徒步旅行,好不容易走完四百八十公里後,前方去路卻被南北韓的邊界圍籬,以及兩名虎背熊腰的美國哨兵阻擋。第四章描述早年的北韓政權極度渴望自食其力,邁向經濟與文化獨立,如今該政權因國內政治殘暴、國際行為乖張而淪為笑柄,它持續不斷對外挑釁固然讓今日的太平洋蒙塵,卻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
隨著殖民列強在擾嚷不安中陸續撤出太平洋區,近年來日本人與其他原住民──美洲印第安人、澳洲土著、毛利人、太平洋諸島居民──又重新投入太平洋事務的運作。我選擇一樁象徵性事件為第五章拉開序幕:一艘英國遠洋郵輪在太平洋英屬殖民地海域發生重大火災事故,接著提到法國人撤出中南半島、美國人撤離越南、荷蘭人與葡萄牙人揮別其他殖民地,以及領土遍布世界的大英帝國放棄各處殖民地以後,太平洋居民終於獲得早在幾百年前就該享有的自主權。
澳洲或許是個例外。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大陸國家將來會扮演何種角色始終諱莫如深──澳洲雖地處西太平洋,但絕非太平洋國家。本書探討澳洲是否、或者能否適應這種情況?它會不會在短期之內、長期之後,或是永久、持續運用某種區域勢力?(見第七章)
書中也論及太平洋是形成世界氣候模式的根源,以及爆發危險板塊運動的核心,它蘊藏了大量可供全世界掠奪或維護的海底資源,卻首當其衝遭遇了全球難以逃避的環境危機(見第六、第八、第九章)。
最值得關注的話題是中國,這個驕傲、古老、沉穩的國家雄踞太平洋西岸,與美國遙遙相望,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快速崛起、實力強大的國家,我們不難想像中美兩國逐步展開競爭、可能兩敗俱傷的對立情勢(見第十章)。
太平洋廣袤無垠、深不可測,多數外來者似乎不願了解和關心它,海上島民則不然。當今之世的太平洋幾乎完全脫離歐洲人的手掌心,卻又萌生層出不窮的新爭端。這個海域的地層和氣候不穩,環境岌岌可危,大量內線交易在周邊國家進行,商業活動異常繁忙。它是人類探索科學和自我的中心,住著許多依然固守某些舊習、受東西方文明洗禮的種族,他們在哲學和精神獲得重建的環境中,似乎漸漸開始了解彼此。
這也是全世界最動盪不安的海洋,它會變成未來的火戰場,還是成為人類最後的救贖地?有朝一日,這片美麗、脆弱、巨大的海洋,是否會要求世人不再愚蠢地漠視其他地域?東西方之間是否會秉持某種期望、典範和善意,來建構人類的未來?
後文將敘述太平洋自一九五○年一月一日起,紛紛擾擾度過六十五年的演進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