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為海洋譜寫歷史,從太平洋看見未來/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昊
第一次感受到太平洋的龐大,是在搭機前往美國的途中。前排座位螢幕裡標記著太平洋上的國際換日線,提醒自己即將經驗時區的躍進。泓涵之海的廣博無際,凸顯人類在時空片段裡的極度渺小。
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面積超越所有陸地的總和,它不僅涵蓋多個時區,更孕育著豐富且包容的文明樣貌。太平洋的「豐富」呈現出發展的多樣性,從東沿的歷史古國到西岸的現代強權,從相對先進的工業國家到充滿活力的新興工業國家,從民主政體到社會主義體制的多元治理結構。太平洋的「包容」展現出共生的新格局,從散落在廣博海平面上的熱帶島國與伴海維生的海洋民族,到汲取洋流帶來的充沛資源而茁壯發展的多樣經濟體,太平洋區域中的前行動力,早已從南-北國家的相互合作,擴展成南-南國家之間的共同成長。
溫契斯特的《不平靜的太平洋》一書正是以這片海域為關注對象,前後橫跨六十五年的時空背景,融合人文關懷與科學知識的筆法,將發生在太平洋區域中的吉光片羽,書寫成一部極具吸引力的海洋故事。我認為,作者不僅是追隨奧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的散文筆調,試著為太平洋譜史,更自成一派地從精挑細選的十個主題中,詳細且深入刻劃人類伴海而生的發展與掙扎。
海水的舊時記憶
海洋給人們的印象,大多是輕鬆愉快的,像是乘風破浪的遊艇出航與島嶼探訪、豔陽高照的沙灘時光與衝浪季節,處處充滿熱情與活力。但對於探險家或船員來說,海洋既神祕且難以捉摸,從風平浪靜到劇烈氣候,不消須臾瞬間,即可奪走全船人命。就如同歐陸的古地圖上,常見刻意標記的海獸神話,說明了人類對於海洋的莫名敬畏。當然,對於戍守家園的海軍將士而言,海洋疆域的防衛,無論是定期巡航、年度軍演、甚至到即時備戰,更是不可鬆懈。
溫契斯特把海洋的故事說得透徹,生動再現海水的歷史記憶。首先,他以「原子海」的描述做為本書的序曲,道盡了太平洋戰時的不平靜(第一章);這種不平靜延伸到英國殖民勢力在太平洋區域的鬆手,以及在地抵抗的各種片段(第五章);而本書終章對於美國與中國兩強對峙的關係探索,特別是中、美之間對南海爭端的迥異立場與布局,正如同海平面下翻騰不斷的洋流,緊張且不安(第十章)。
除了美國與中國,本書特別處理了三個太平洋國家,包括日本的興衰(第二章)、北韓的封閉(第四章)、與澳洲的幸運(第七章)。溫契斯特透過對消費性電子商品的技術研發與海洋貿易之間的連結與擴散,呈現出日本的興衰與戰後再造。對於北韓,作者則由美國與北韓的船艦衝突談起,還原華府與平壤雙方交手的場景與鐵幕內的悲歌。而溫契斯特對於澳洲的敘述,不僅檢視這個宜居、富裕國度的發展轉進,同時也重新省思澳洲作為亞洲共同體一員的自我改造與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環境議題與氣候變遷對於太平洋區域的挑戰,是作者在本書想要傳達的關懷;其中,包括風災巨變、聖嬰現象與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六章);珊瑚礁、海洋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浩劫,與區域內針對環境保育持續不斷的種種自我改造(第九章);以及深海水域與海洋板塊的科學探索(第八章)。當人類在與自然的競賽中持續勝出,甚至自以為人定勝天的當下,由環境逆襲所釀成的巨災,必將為人類文明敲響警鐘。
最後,《不平靜的太平洋》一書也不乏輕鬆有趣的議題引介。譬如,溫契斯特藉由對太平洋海域的衝浪活動溯源探索,發現熱帶島嶼的居民早期藉著「騎浪」來尋找娛樂。他結合電影、雜誌、運動與企業的分析,將此一極具太平洋特色的海洋休閒活動引介,延伸到休閒產業彈性工時、員工自主發展的經營模式分析,進而重新凸顯太平洋的衝浪對於全世界新型態企業經商模式的特殊貢獻(第三章)。
區域的重新定義
溫契斯特想要描繪與呈現的太平洋,其實並非聚焦現代政經意涵的「亞洲太平洋」(Asia-Pacific),而是結合完整地理結構與地緣文明的「太平洋區域」(Pacific region)。從這個角度來看,溫契斯特的太平洋區域至少含納四種區域的內涵,或許有助於讀者重新理解這個全球最大的區域。
首先,做為「抵抗區」的太平洋,彰顯的是在地社會抵抗外力介入的自主意識。早在二十世紀以前,歐美殖民勢力對於太平洋西沿的進駐,改寫了區域國家的政治與社會樣貌;其後,隨著殖民體系的鬆動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抵抗的形式已經從新興獨立國家抗拒殖民介入的建國計畫,朝向更大規模的區域整合運動發展,進而厚實了在地社會的主體性。
其二,做為「張力區」的太平洋,呈現的是國際政治與權力關係的競合互動。當然,此一內涵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區」概念若合符節。緊張、對立的戰區僅是人類的暫時設計,二戰之後的幾十年間,太平洋的海水制止力,明顯抑制了大型的跨國、跨洋戰事爆發的可能性。從上個世紀的冷戰直到今日,從美國與蘇聯的對峙,轉換成美國與中國的戰略競爭,太平洋仍是影響全球政局的張力區。
第三,做為「連接區」的太平洋,強調的是知識經濟與海洋貿易的連動關係。特別在二戰之後,太平洋沿岸國家透過技術的轉移、生產鏈的串接、人才的擴散與資金的流通,逐漸打造綿密的經貿網絡與產業連結。自由貿易的推進,更使得太平洋東西向的交易與南北向的協力,產生強大的驅動力與更為便捷的制度安排,也讓這片海洋成為地表上各類商品貿易與貨櫃運輸最重要的航道。
最後,做為「永續區」的太平洋,更是海洋生態體系對於人類社會的無聲提醒。我們長期側重經濟發展、忽略環境永續的重要性,進而造成難以逆轉的全球暖化現象。尤其是海平面上升對於太平洋沿岸城市發展的嚴峻挑戰,近年來成為國際社會苦思如何應對的焦點。不過,更迫切的威脅是各個即將消失的海上島國,由於政經實力的相對脆弱,他們的抵抗顯得單薄許多。如何確保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平衡發展,儼然成為太平洋區域能否自我形構成永續共同體的關鍵。
時空膠囊的展開
溫契斯特的寫作風格生動活潑,敘事條理分明,把太平洋打造成一顆時空膠囊,然後又細膩地將廣博的自然地理與生態環境的科普知識,融合進歷史人文及政經社會的人文關懷裡,並且透過綿密交錯的寫作布局,填充其中。閱讀本書,讀者得以循著溫契斯特的巧思安排,細細拆卸時空膠囊裡的層層記憶,進而探知區域社會的變遷實貌與未來。
台灣身為太平洋區域的一員,不僅參與了區域社會的歷史記憶,同時更深受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的影響。當然,我們更希望能與區域國家協力開創太平洋的榮景新局。
不可諱言,我們對於太平洋區域變貌的了解仍然有限,大多只停留在太平洋西沿的東亞國家,與太平洋東岸的北美社會。本書中文版問世,將可增益讀者對於區域脈動與國際情勢的理解。
有幸先拜讀本書的中文版,除了對原著高度評價,更對於譯者在精準掌握原文旨趣、以及對人文與科學跨領域知識的遣詞掌控方面,甚感欽佩,謹於此鼎力薦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