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過度保護猶不及,行為退化停看聽(節錄)
明明已經會的,怎麼又賴皮說不會了?
行為退化的背後,是想跟父母說……
孩子的每一次行為退化或犯錯,都是在向父母表達「請重新評估並調整我的發展進度表」:
1. 如果我學得太快,我只會更累。
如果大波學會摺棉被,以後就多了一項任務。長期下來就變成「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既然如此,還是省些力氣,不要學那麼快。
解決之道:「限定學習範圍」,告訴孩子:不會學會煮白米飯之後,下次就要求他炒菜。家長應依照情境跟年齡調整進度表,並給予口頭保證:不會因為大波學會摺棉被,下次就要求他打掃房間,或要求他幫弟弟摺棉被。
2. 如果我學得太快,我會失去更多愛(注意力)。
如果大波很快就學會自己綁鞋帶,父母出門時只把力氣花在小寶身上,大波就覺得失去父母關注。
解決之道:撥出「親子專屬時間」給大波,當成額外獎勵;同樣地,當小寶長大,也額外撥出專屬時間給小寶。接著由孩子自主決定,看看這個專屬時間是否願意跟手足同享。這在後面篇章會另外詳述。
3. 如果我學得太快,你會捨不得。
孩子認得回家的路,可能就不再安分地一路上緊握爸媽的手。老實說,孩子太早把手放開,父母也捨不得。有時孩子稍大,還願意回頭撒嬌,牽父母的手,家長也感窩心。
解決之道:偶爾的退化跟撒嬌只有一線之隔,父母在包容之餘,可試著了解背後的原因。有時根本原因在於「父母捨不得孩子長得太快、太成熟、太不需要爸爸媽媽的保護」,父母本身的心理需求,無意間助長孩子的依賴及退化。但不必擔心,自然的親子互動本是在一次次進退之間調整,家長逐步輔助孩子獨立。
4. 如果我學得太快,我怕會犯錯。
學習本是從犯錯失敗中進步,但沒人喜歡挫折打擊。練習生字,明明學過卻還是會出錯,我們要試著看看孩子的困難在哪裡,而不是責問「為何教過了還會出錯」。如果不會再度出錯,何必重複練習呢?
解決之道:既然犯錯和挫折是學習的本質,家長應該避免處罰孩子的學習動機。「學習面對挫折」是學習的重要部分。孩子對有天分的項目興趣昂然,對表現較差的科目興趣缺缺。若要學習挫折忍耐力,就要專挑孩童表現較差的部分。
家長引導時,將重點放在「願意努力嘗試」、「持續度很好,有繼續堅持」、「過程中沒有任性放棄」,而不是將重點放在「有沒有進步」。比如練習踢足球,重點不在「有沒有踢進球門」,而是「有沒有專心練習一小時,沒踢進也不放棄」。
獎勵準則:達到家長要求的持續度就給予獎勵;若沒達到要求,這次不獎勵,但下次要「降低標準」(例如一小時改為四十分鐘),以「孩子多些堅持就能達到目標」為基準。
5. 我學不會,乾脆放棄算了。
孩子也有自尊心,學習中必然遇到的挫折,即使旁人不加以苛責,孩子也很難一笑置之。幾次下來,可能直接投降放棄。面對挫折、心裡窩囊,逃避是個「低成本」的壓力因應方式。
解決之道: 顧及挫敗心理:我們同理孩子的挫折感(球怎麼也踢不進),不急著「驅趕壞心情」、也不急於「用獎勵來鼓舞,讓孩子馬上重現笑靨」,因為壞心情也是一種真實的感受。沒有人受挫折內心難過臉上還笑得開懷,勉強孩子擠出笑容只不過是另一種扭曲。
建議家長可在旁陪伴,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沒踢進球很不爽、甚至有點生氣、也有點難過(同理其感受)。但今天你很認真練習我都有看到,我覺得這點很棒(鼓勵其正向努力)!你下次練習時,我依舊會陪著你(承諾將共同承擔未來的挑戰與挫折)。」
6. 我學不會,只好假裝已經會,才不會丟臉。
孩子怕功課退步遭責罵,或落後其他同學,名次更差,只好假裝自己已經學會,怕被揭穿還拒絕師長協助。內心一再加深「我不夠好」的信念,嚴重打擊自信心。
解決之道:勿以對錯來評量孩子的學習成果。孩子英文背過老是忘記,要「假設孩子遇到某個困難,所以想背也背不起來」,協助尋找困難。如果只因成績不理想而責罵孩童,孩童「最節省成本」的改進方式就是「不擇手段得取高分」,例如作弊或隱匿考試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