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宋首選《谿山行旅圖》
《谿山行旅圖》是北宋范寬晚年的代表作,也應該是國畫史上最氣勢磅礡的雄偉鉅作,和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備受古今中外藝術史家的推崇。它表現出肅穆、莊嚴而崇高的精神,讓我們可以具體領略中國傳統「天尊地卑」的情感,遠比經書抽象文字的模糊敘述,更震撼人心而感動五內。這樣的成就足以與西方任何頂尖藝術品相抗衡,它所呈展的情感與精神世界,則是西方畫作所未曾見的。研究中國美術的中研院方聞院士一見傾心,以曾親見此圖而終身以此為榮,並且從此在世界美術史前,不覺得矮人一截。連批評國畫甚力的徐悲鴻都讚歎說:「范中立《谿山行旅圖》大氣磅礡,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以下就讓我們來細心品味這一幅畫的精彩處。
《谿山行旅圖》是北宋范寬的代表作,應該也是國畫史上最氣勢懾人的雄偉鉅作,和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它也很可能是今傳所有荊浩、關仝、李成、范寬等人作品中唯一的真跡。
范寬一向被讚譽為北宋以來山水三大家,同為北宋著名畫家的米芾在《畫史》中稱讚他:「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無人出其右。」北宋劉道醇的《聖朝名畫評》則說:「范寬以山水知名,為天下所重。真石老樹,挺生筆下,求其氣韻,出於物表。而又不資華飾,在古無法,創意自我,功期造化。」北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也說他的作品:「峰巒渾厚,勢壯雄強,搶筆俱均,人屋皆質者,范氏之作也。」
徐悲鴻曾經在〈故宮所藏繪畫之寶〉一文中讚歎:「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谿山行旅圖》,大氣磅礡,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外,在我的印象裡,以中國繪畫史學養享譽國際的美國籍教授高居翰也說過:如果讓我從故宮的全部典藏裡挑一件,我就只要范寬的《谿山行旅圖》。
這一幅備受古今中外盛譽的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有何迷人之處?
《谿山行旅圖》的近景是三大塊堆在一起的嶙峋奇石,中景是兩座林木蒼勁的小丘夾著一座小小流瀑,而遠景是占據整個畫面約莫三分之二的叢林巨巒,有著雄渾磅礡的迫人氣勢。如果要更確實的揣摩這股氣勢,你可以一邊看著這一張畫的正中央(略高於遠景巨巒底部),一邊想像這幅畫高一五五∙三公分,寬七十四∙四公分,若懸掛時眼睛剛好直視畫面中央,則畫面將有一半左右高出眼睛視線,而整座叢林巨巒則從高於視線的位置壓迫著觀畫者,猶如一座高聳入雲的龐大紀念碑,其氣勢之迫人可以想見。因此徐悲鴻忍不住驚嘆:「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所謂「章法突兀」指的是從來沒有人敢讓遠景占到畫面的三分之二這麼大,而且構圖上單調到幾乎只有一座叢林巨巒和右側的飛瀑,但氣勢之磅礡、懾人卻又是千嶺萬巒也無法比擬的。
這麼簡單的構圖就呈現出這麼磅礡、懾人的偉岸氣勢,這是沒有見過的人絕對無法想像的!在許多行家眼中,《谿山行旅圖》的藝術價值足與西方美術史上任何極品絕作相抗衡,而它所呈展的情感與精神世界,更是西方任何畫作都未曾見的,足以讓研究中國美術的人在世界美術史的前面昂然而立,了無遜色。也無怪乎中研院院士方聞教授一見傾心,終身以此為榮。
其實這幅畫不僅構圖驚人,如果你靜下心來一筆一劃地仔細玩味,還會更進一步感受到它不僅雄渾磅礡,而且鉅細彌精,每一筆都帶著濃濃的情感,既有豐富的變化,又渾然天成的呼應著大結構的氣勢與渾厚。因此徐悲鴻盛讚:「全幅整寫,無一敗筆。北宋人治藝之精,真令人拜倒。」
氣勢磅礡,曠古絕今
好畫像好茶,要靜下心來慢慢領略才能充分感受到它豐富而多元的滋味。欣賞一幅畫也不能心浮氣躁而耐不下心,必須像品茶或品酒那樣專注,才能覺察到它在你心裡撩撥起來的各種情愫。只不過看畫要比品茶品酒時更沉靜、用心與細膩,因為它所能帶給人的感受遠比好茶、好酒更隱微、細緻而不易覺察;但是如果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慢慢「品味」,它就有機會愈「品味」愈加深、加厚,而變得濃郁厚實。欣賞好畫需要時間,以便讓它帶給你的感受在心裡慢慢舒展開來,時間愈久愈濃郁、深刻。
看畫有很多層次,你對一張畫的感受是慢慢積累,一層又一層慢慢細緻化的,一層一層地深入心靈的底層,絕非一蹴可幾。你可以先大致上看一幅畫的整體構圖,品味一下整張畫帶給你的籠統感受;再邊看局部邊用眼睛餘光慢慢的看著全畫,以便進一步更細膩去體會各個局部帶給你的感受,並且把這些較細膩的感受帶進你原本對整幅畫的感受裡去,讓你對整張畫的感覺慢慢細膩起來。當你的感受愈來愈細膩時,它也會同時變得愈來愈深刻。
以《谿山行旅圖》為例,如果要從複製品去感受范寬原作中的磅礡氣勢,可以把複製品拿到眼前,眼睛直視中景右方小山丘的上半部和遠景巨巒的底部,讓遠景的巨巒絕大部分處於視線的上方,而中景的下半部和近景則處於視線的下方,然後靜下心來慢慢體會這張畫在你心裡撩撥起的各種情愫。
當你用略微上揚的視線仰望遠景巨巒時,最容易感受到的是巨巒主峰的輪廓線筆力萬鈞而結構緊實,巨巒上一層又一層茂密的點樹叢,則以濃重的墨色暈染出厚實而雄渾的力量,沿著巨巒上活潑而曲折有力的輪廓線泉湧流瀉而下,氣勢懾人猶如泰山壓頂,引發人一波又一波肅穆、莊嚴而又神祕、崇高的情感。
然後你正視著中景,並以略為下俯的視線看著前景的嶙峋巨石,以及中景與前景間微小的行旅,你會感受到景致分明的中景沒有那麼雄渾而迫人──石丘的造型嶙峋而筆法堅毅,茂林的樹幹蒼勁挺拔,樹葉溢散著濃郁的情感,讓人覺得踏實而飽滿,流瀑周遭變化豐富的筆法,勾起觀賞者心裡豐富而微妙的情緒變化。
遠景的感情磅礡渾厚、雄偉而瀰漫一片,難以言宣;中景與近景則剛毅中帶著情趣分明而豐富、多元的情愫;整張畫的感情厚重、莊嚴而肅穆,將人的感情提升到一種遠遠超乎日常生活的境界,卻又絕不刻板或讓人窒息,反而讓人感受到深沉、踏實的感動,在第一眼的震懾之後,逐漸被這厚重、神祕而又多元、活潑的情感所充滿,寧可沉浸於此情感中,盡拋俗世名利的無謂糾葛。
為了較容易感受《谿山行旅圖》的這些特色,你可以拿范寬的原作和董其昌的仿作對比,輪流去感受原作和仿作帶給你的感受,仔細分辨這些感受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跟兩件作品構圖與細節上的差異相呼應。
最容易感受到的差異是,仿作裡遠景的巨巒寬度略為縮窄,而高度則被大幅縮短,因此原本巍峨偉岸的巨巒變得略顯臃腫,不再具有雄渾磅礡的迫人氣勢。其次,中景右方的茂林石丘原本是巨岩嶙峋,崢嶸堅毅,而流瀑周遭變化豐富的筆法勾勒著觀賞者心裡微妙的情緒變化;在仿作中這些構圖、筆觸與情緒卻變得鬆弛而有些單調。
如果我們仔細比較兩幅畫,巨巒的雄渾魄力來自於三個要素。首先是巨巒的造型挺拔而高聳,顯得堅毅而神采奕奕;這個造型,略瘦一分則顯得瘦弱而失其雄渾魄力,略胖一分會因為臃腫而失其挺拔與堅韌,可見范寬拿捏之準確。
其次,洋溢著書法筆意的輪廓線以蒼勁的中鋒和側鋒勾勒出力量飽滿而富有彈性的弧線,進一步將巨巒主峰的偉岸與雄渾一筆一筆勾勒出來,一層一層堆疊出巨巒飽滿而雄渾的氣勢。你可以很容易想像巨巒上這些從近而遠的輪廓線,若減少層次而變得不再緊緻、豐厚,巨巒主峰的雄渾氣勢將會隨之遜色。此外,巨巒的主峰與側鋒裡充滿短筆觸皴擦出來的墨點,有若雨點而密實飽滿(後世稱之為「雨點皴」),疏密有致的從峰頂的濃黑細密逐漸流瀉而下,到巨巒底部化為淡而稀疏的墨點;這些墨點強化了主峰與側鋒的雄渾與厚實,以及弧型輪廓線從內而外的擴張感,而輪廓線則以富有彈性的力道,將這擴張的力量加以平衡並轉化,用以支撐巍峨巨巒的重量,使它可以昂然聳立。
輪廓線的書法筆意和主峰與側鋒內「雨點皴」的墨點,相互呼應而相得益彰,使得巨巒的主峰與側鋒精神飽滿而神采奕奕──沒有書法筆意的輪廓線,則雨點皴將顯得散漫而無力;若沒有雨點皴的充實,輪廓線將會在魄力萬鈞中顯不出厚實、雄渾。兩者剛好一內一外,將巨巒的挺拔與雄渾相得益彰的呈現出來。
最後仔細看看主峰上面濃密厚重的點樹叢,假如沒有它們,巨巒的雄渾魄力將大大遜色。譬如你在想像中,將主峰上面由高而低的三層點樹叢,隨便去掉一層,主峰的厚重、雄渾力道馬上銳減。甚至連左右兩個側鋒上面的點樹叢,也都不可或缺,失其一則底下的側鋒立即失色,而整座巨巒的雄渾魄力立刻失去平衡。
為了進一步體會峰頂點樹叢帶給你的感受,你先感受整座巨巒的力量,再慢慢把注意力的焦點移到點樹叢,同時用餘光持續看著整座巨巒;再把注意力的焦點從點樹叢移到所有的輪廓線,然後再移到山巒內一整片的雨點皴,最後再回頭來感受一次整張畫的力量。在這過程中,你會發現點樹叢帶給人的感情是最厚重、濃郁,卻最難以言宣的;而且這一股力量正是整座巨巒所有力量的源頭,它順著輪廓線流瀉而下,通過峰巒內的雨點皴而充滿整座主峰與側鋒,使它們像是有源頭活水般充滿雄渾的力量。再加上巨巒拔聳入雲般,堅挺、偉岸的高度與氣勢,使得這雄渾的力量對觀賞者施以泰山壓頂般的魄力,而展現出令人屏息的磅礡氣勢。假如沒有這些點樹叢的浸潤,只靠輪廓線和雨點皴結合而成的巨巒,會顯得嚴峻、險拔卻少了些磅礡雄渾的氣勢。
整幅畫的成功毫無偶然,巨巒的磅礡氣勢,完全是靠著多層次的情感與筆觸相互呼應,而一層又一層勾勒、堆疊、積累、渲染出來的,沒有一筆不帶感情,沒有一筆不帶巧思。點樹叢、輪廓線與雨點皴,各以不同的筆觸和視覺元素撩撥起我們心裡不同特質的情感,從偉岸挺拔的造型到劇力萬鈞的輪廓線,以及厚實堆疊的雨點皴,到點樹叢難以言宣而莊嚴神祕的情感,整座巨巒的情感層次既分明又一氣呵成,沒有一筆出於偶然的靈感或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