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480 元
本書視新感覺派文風為一種跨越歐亞旅行的文類或風格,探討其源自法國、進而移置日本、最後進入中國的歷程。日人推崇保羅‧穆航(Paul Morand)為此流派的宗師,但他從未自稱為新感覺派。研究一九三○年代上海新感覺派作家與其日、法同行間的淵源,筆者關注的議題遠超越傳統的影響或平行研究,更遠非新感覺派書寫中的「異國情調」(exoticism);現代日本及中國文學中,異國情調俯拾皆是。相對的,筆者嘗試在跨歐亞脈絡中,探討人物、文類、觀念、語彙及文本流動的鏈結關係,亦即探究它們從西方的「原點」(points of origin)旅行至日本及中國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如何產生蛻變,同時改變了接受方的文化。因此,本書各章節講述的,是人物、文類、觀念、語彙及文本旅行的故事。旅行的發生,絕非「強勢文化的單向宰制」(one-way imposition of the dominant culture),而是「雙向的施與受」(two-way give and take),如同拉丁美洲的跨文化(transculturation)概念所示。

以新感覺派文風為起點,筆者提出「跨文化現代性」(transcultural modernity)的概念

筆者對浪蕩子/漫遊者的看法,來自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大正時期的日本稱他為「?????」。在中國及日本現代文學作品中,不計其數的歐洲思想家及文學家如影隨形、深入個別作家的潛意識中;波特萊爾是其中之一。本書第一章所探討的上海新感覺派旗手劉吶鷗,亦深受他的影響。關於波特萊爾在中國及日本的傳播研究,目前已為數不少。筆者的重點是波特萊爾作品《現代生活的畫家》如何將浪蕩子定義為現代主義者。此書曾?發眾多西方思想家及文學評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班雅明及福柯。他們兩位觀點上的差異,對本書的研究而言,十分重要。

班雅明的波特萊爾研究寫作於一九三○年代,以漫遊者為核心概念。對他而言,波特萊爾及《現代生活的畫家》中的畫家康士坦丁‧基(Constantin Guys)兩人,均具有漫遊者的特質。在他的馬克思主義思考模式的詮釋下,漫遊者不僅對商品及女人有無可救藥的戀物癖,而且甚至本身有如娼妓,是待價而沽的商品。根據班雅明的說法,漫遊者在街道及於群眾中渾然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