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科奧茲是美國教育發展上近五十年以來最的重要人物之一。《學校敢勇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即其代表作,由三篇演講稿:〈進步主義教育敢勇於進步嗎?〉、〈透過灌輸的教育〉,以及〈自由、文化、社會計畫與領導〉修改、編錄而成。
《學校敢勇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一書雖厚僅幾十頁,但可謂科奧茲教育思想的縮影。科奧茲認為人性善惡相混,其為善為惡,實係後天教化的作用。為使兒童導向為善,科奧茲主張教育應確立社會福利理論作為引導,並鼓勵教育工作者應共同發展社會理論或哲學,做為引導教育工作的方針。科奧茲主張的社會哲學是民主集體主義,乃將美國的民主傳統,與某些社會主義極力倡導的集體主義加以結合。Counts認為此種集體主義應是工業時代的根基,其恰可取代農業時代及資本主義倡導的個人主義,亦可做為新時代民主的根基。
一九三○年代,美國與世界經濟進入一段漫長的蕭條期。經濟危機之下,舊觀念、舊制度已不合時宜,代之而起的是人們渴望求新求變,從困境中尋求解脫之道。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科奧茲所主張的「透過教育改造社會」的觀點,從教育史的脈絡來看,堪稱開風氣之先,不但引起人們的廣大迴響,更引領了進步主義教育改革風潮,堪稱危機時代下的經典之作。
作者:喬治‧科奧茲(George S. Counts)(George S. Counts, 1889-1974)。生於1889年的科奧茲,在堪薩斯州貝克大學(Baker University)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學士學位。1916年,於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獲得教育學系博士學位,並選修了許多社會科學方面的學分,充分顯露出他身為教育家與社會改革者的熱情。畢業後,他分別於數個師範學院任教。在此期間,科奧茲曾非正式地組織了以教育與社會改革為討論重點的「克伯屈會社」(Kilpatrick Group),並擔任《社會新領域》主編,此後,科奧茲便開始積極參與政治活動。
1937年至1950年代中期,科奧茲擔任過「美國教師聯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主席、美國工黨(American Labor Party)主席,後更代表自由黨出馬競選參議員,但並未贏得該次選舉。自師範學院退休後,科奧茲的政治活動亦隨之中止。1974年,科奧茲於伊利諾州與世長辭。
譯注者:白亦方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課程與教學博士,學術專長為課程史,資訊社會學、高等教育等,曾任小學教師,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及格(1990),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年度優秀教育學術研究著作獎(2010),現為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
譯注者:鍾鴻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組博士,學術專長為課程史、課程理論、教育社會學。曾任中小學教師,現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兼任附設高職進修學校校務主任。
譯注者:歐用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學術專長為課程理論、美學研究與教科書研究。曾任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任,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校長,現為臺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兼人文教育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