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光哲筆名彭廣澤、勞棟,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歷任臺大歷史系兼任講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約聘研究助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副研究員兼任檔案館主任、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外国人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訪問學者、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職;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胡適紀念館主任。專業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史與當代臺灣史。著有《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等專書及學術論文七十餘篇,並主編《(新版)殷海光全集》、《容忍與自由:胡適思想精選》、《傅正《自由中國》時期日記選編》等史料彙編;並另主編《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一二○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等書。
作者:瞿駿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著有《辛亥前後上海城市公共空間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天下為學說裂:清末民初讀書人的思想革命與文化運動》(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即出),另有論文若干。主要研究領域為1895-1928 年間的思想文化史、上海史。
作者:王銳1987年生,廣西南寧人。大學與碩士班皆就讀於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現為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學生。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史、學術史,特別是章太炎的生平與思想。著有《章太炎晚年學術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作者:Sebastian VegSebastian Veg(魏簡)is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Advanced Studies in Social Science (EHESS), Paris and an honorary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is interests are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literature, and political debates, as well as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debates in Hong Kong.
作者:Shakhar RahavShakhar Rahav is Lecturer (equivalent to Assistant Professor) in Asi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Haifa, Israel. He has written about intellectuals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and is the author of The Rise of Political Intellectuals in Modern China: May Fourth Societies And the Roots of Mass-Party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作者:王汎森臺灣雲林人,一九五八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研究領域以十五世紀以降到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史為主,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著有《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