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遠方的鼓聲
梁雲霞
2013/03/12
台灣教育改革中紛亂的現況,並非國際世界中的唯一,也非教育史上的偶然。如何從國內外的經驗中,為自己的教育問題定位和分析呢?……

學校:熟悉又陌生的場所

「學校」,你我成長時期,度過了十多年時間的地方;成年後,牽著孩子的手,又將他或她送進這個場所,但是,我們了解它嗎?
這本書《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未來的展望》,作者是美國學者古德拉(John I. Goodlad),原書出版於1984年,1985年便榮獲美國教育研究學會傑出著作獎,以及Kappa Delta Pi的傑出著作獎;1999年,獲選為「本世紀經典書籍」之一。進入21世紀,這本書仍名列美國教師與教育領導人員的經典,在2004年全新出版。橫跨數個世代和國界,教育著作何其之多,《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為何一再被閱讀?

理由之一在於這本書的論述基礎,是來自於長期大規模研究而產生的厚實資料。它細膩的論點,為關心學校教育的人描繪出不可忽視的畫面,書中所描述和評論的現象,沒有因為時間的變化而失去意義,至今仍然普遍地存在。

起而行,了解「我們以為了解」的學校

這本書是根據古德拉領導的「學校教育研究」而形成,這是美國學校研究中首次最大規模的現場研究。古德拉主張,學校改革計畫必須建立在對學校實際的認識基礎上。古德拉指出:「許多人對於學校的批判,缺乏針對學校重建所需的診斷。」古德拉認為如果隨一般風行的批評起舞,只是在瀰漫失望的情緒之下,救急的盲目投入錢財和手段,可能會招致更多的失望。

古德拉也不贊成以學生的測驗分數作為學校效能的指標。他將測驗分數類比為體溫計,只量出體溫高低,卻無法知道身體的健康情形。然而他也了解,要完全知道所有美國境內的中小學情況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古德拉經過三年的籌畫,依照學生種族、家庭收入、城鄉區域和學校規模等條件,分別在七個州十三個社區選出位於同社區的小學、初中和高中作為研究分析單位;共計有38所學校參與研究,1,016個班級接受觀察、1,350位老師、8,624位家長和17,163位學生接受調查訪問。為了能獲得有效的資料,研究中的各種問卷和觀察量表,都先經過預試修改才正式採用。研究人員親自赴每個地區進行資料收集,而且由受過嚴謹觀察訓練的教學觀察人員親自到教室中進行觀察,以取得第一手真實的資料。

整個研究從設計、執行和完成分析,長達八年,共有十四個基金會先後支持這個研究。古德拉曾如此描述當年的困難:「有幾項問題如影隨形跟著我們:對我們研究方法的批評,尤其我們選擇了與當時截然不同的研究進行方式;研究經費無所著落的不安全感、不斷地找新的經費支持者,也不斷地給經費支持者寫研究進度報告、不斷地面對研究團隊的成員因為經費刪減而必須離職。」

如此搏鬥之下,最大的成就,就是根據研究結果寫成的《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

然而,古德拉不只是在寫一份研究報告,他想要的是:「寫給非常關心學校、想要多了解學校,並且想要多了解如何改進學校的讀者。」因此,這本書的內容並非充斥著統計數字,而是針對學校教育的變化、決策立法、立論原因、成功和不成功的嘗試,翔實而具體的娓娓道來。

當年正值美國大力反省學校教育成效的時期,各方提出的教育報告書中,最著名的就是《國家在危機中》。相對於《國家在危機中》是一本36頁正文的報告書,《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光是正文便有十章,361頁。

兩份報告書的讀者是一樣的:「認真關心的大眾、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訂者。」兩本書傳遞的訊息,截然不同。美國學者泰納說:「如果當代公立教育報告書的浪潮中還有些能不流於諷刺、責難,並且真正尋求建設性改革之道的,那就是古德拉的《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

那麼,讀了這本書,我們能了解學校的全部了嗎?

古德拉在原書的前言裡,非常謙遜地說:「我們不要期望讀了一本書就了解了所有的學校,甚至是你的孩子所就學的學校。」「但是我有信心當你讀完本書的前八章時,會比現在對於學校的現況和學校教育理解更深。這樣一來,你才能充分地找出學校改進的優先順序。」

擊出不同的節奏:古德拉,其人其事

古德拉,1920年出生於加拿大,1949年取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60年起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並擔任教育學院院長達十六年。1985年起他轉任華盛頓大學,目前是該校的榮譽教授。

古德拉著作豐富,專書著作有39本,300多篇期刊與專章論文。美國大部分的老師至少都讀過一本他所寫的書。他成長於經濟蕭條時代,高中畢業後無財力進入大學,因此接受教師訓練課程。他第一次任教時有學生34名,但能力程度從一到八年級皆有,且全都在一間教室中上課。在這個混齡班級中,古德拉進行了他首度的「學校更新」計畫。他在有限的學校資源下,要求校方在教室中增加了一個沙子平台,然後利用這個平台,他統整了歷史、地理、藝術、閱讀以及其他科目,進行教學。他也設法擺脫年級的僵硬限制,讓程度不同的學生可以依照他們的程度來學習。這個起點醞釀了他第一本為學界矚目的著作──《不分級學校》。

古德拉對於有些人抱持「研究者的責任是認識,改進則是實務者的工作」的觀點,深不以為然。他認為,認識和改進教育實踐,不僅是教育研究的功能,也是評價教育的標準。所以他不僅著作立言,對於自己主張的信念,勇於投入實務工作。他呼籲以「更新」來取代「改革」。他指出,「改革」意味著「學校沒有能力、學校做錯事情、學校必須受外人指揮來改變」等負面意見,而「更新」則是認為每一個學校基於知識、基於自己探究出來的問題、自我導向地進行改變。

古德拉提出的見解,例如,不分級學校、課程的實然與應然問題、學校是改革的主體、將學校視為生態系統、主張超越各學派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師資培育的改革,以及對中小學的支持等,許多觀點都和同期的研究者不同調,形如同一時代中的不同鼓聲。然而有趣的是,在後續的教育研究和實務上,古德拉先前的許多見解卻逐一得到支持。美國課程研究大師泰勒描述古德拉:「能夠融合研究者、預言家和行動者三種角色於一身。」這樣的特質,讓他獲頒二十個榮譽學位與許多獎項,表彰他「卓具遠見的研究工作徹底改變了公立教育系統」,並且影響了兩個世代的教育工作者。

紛亂的改革,冷靜的閱讀

台灣教育改革中紛亂的現況,並非國際世界中的唯一,也非教育史上的偶然。如何從國內外的經驗中,為自己的教育問題定位和分析呢?

古德拉在書中說:「那些關於學校應該怎麼經營的口號,改變的速度要比教師的信念和實務快得多,也強烈得多。如果能少將學校的弊病都怪罪在進步主義,或其他什麼『主義』上,我們就能給學校更多建設性的關心。」他也曾如此說:「表面上的改變,可以用立法和下命令來取得。但是,兒童和青少年獲取知識、求知的管道,則無法如此做到。」

古德拉關心在改革中浮沉的孩子,他說:「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學校更有效率,但是,我們的學校如何讓成長中的孩子感受到學校和他們生命的相關性,這才是我們最困難的挑戰。」他坦誠地寫著:「學校在培養學生『實際地評價自己,與自己的局限和優勢共同生存』的能力上,到底做了些什麼?有一些學生年復一年地嘗到失敗的苦頭,很難把這種苦頭看作是有益的失敗。如果學校努力設想讓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那麼學校將會與現在的樣子大所不同。我們不可能長久忍受一名醫生把我們生病的孩子遣送回家,而不給予他恢復健康的任何幫助。」

古德拉和《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這本書已有許多的獎章,本書的中文譯注,不在於錦上添花,也不在於讓你喜歡另一個國家的學校。而是,讓關心教育人士能有機會了解學校教育的本質和問題,擴展自己的觀點。最後,這個中譯文本的小小心願是:「讓有心了解學校的每個人,不局限於西文閱讀的語言門檻,也能享有經典的學習權。」

【2013/03/12 聯合報】@ http://udn.com/
延伸閱讀
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未來的展望
本書是美國學者約翰‧古德拉教授著名代表作之一,內容係根據大規…
1筆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頁   Go   /共1頁 
推到Facebook
熱門書籍
【聯經中國史】華麗的貴族時代:魏晉南北朝史
黑暗世界與多元璀璨文化並存的時代 突破「…
毛澤東之後的中國:一個強國崛起的真相
★塞繆爾.約翰遜獎得主、當代中國史學巨擘…
紅樓夢公開課【三冊套書】
★ 臺大網站總點閱數超過410萬,華人世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