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看見亂好的街道生活與城市魅力
吳鄭重
2013/03/05
在台灣翻譯世界‧在今天想像未來──101年度國科會經典譯注講座「人文藝術與社會環境」──珍.雅各與《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當士林文林苑的都市更新鬧得轟轟烈烈,師大夜市的住商巷弄保衛戰打得不可開交時,《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書中所說的以街道生活建構偉大城市的基本主張,適時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生活城市才是能夠讓所有人都安居樂業的好所在……
去年台北發生兩件不大不小,但鬧得沸沸揚揚的都市議題,一件是師大夜市周邊居民抗議商業活動入侵住宅區,上演「巷弄保衛戰」的住商混合爭議;另一件則是士林文林苑市府強拆民宅,引發「王家就是你家」的都市更新抗爭案。到底是住商分離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zoning)法規有理,還是台灣傳統住商混合的生活文化有趣?究竟是都市整體的更新進步重要,或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優先?官員、學者和專家們都說得頭頭是道,市井小民卻聽得滿頭霧水。難道是都市計畫的學問太過高深,抑或是我們市民的素質太差?為什麼這些振振有詞的「大道理」總是與庶民的生活經驗背道而馳,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當代城市論述的經典傳奇

半個世紀前,一位沒有大學文憑和專業背景的女性──珍.雅各(Jane Jacobs, 1916-2006),出版了她生平的第一本書──《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1961),結果一鳴驚人。不僅讓許多當代主流建築與規畫學者灰頭土臉,也喚醒世人徹底反思都市生活的人性內涵。
1996年紐約市立圖書館從620萬冊館藏中精心挑選出12類共計167本的經典好書,出版了《世紀好書》(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s Books of the Century)的經典選粹。本書亦名列榜上,與魏伯倫(Thorstein Veblen)的《有閒階級論》(1899)、韋伯(Max Weber)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4)、凱因斯(John M. 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1936)等學術巨著,並列為「經濟與技術」類11本世紀經典之一。

這本「小而美」的好書在1961年剛出版時,就用和坊間英美小說相同的迷你開本、粗糙紙張、只有文字沒有圖片的簡單編排,以及低廉的售價問世。相較於售價高昂、穿插精美圖片、銅版印刷、大開本的建築與規畫圖書,其看似平凡的庶民觀點和訴諸普羅的平易風格,深深震撼了當時整個歐美社會的規畫思想與建築學說。《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的影響力,至今依然持續不墜;卻也因為太過淺白,一直難以成為景觀建築與都市計畫的核心思想。

守護街道生活的城市之母

本名珍.巴茨納(Jane Butzner)的珍.雅各是都市計畫界的傳奇人物。1916年出生於美國賓州一個產煤的小鎮──斯克蘭頓(Scranton)。父親是位家庭醫生,母親是幼稚園老師兼護士。高中畢業之後因為厭倦學校生活而放棄升學,在當地報社當實習編輯。一年後,追隨姊姊的腳步到紐約碰運氣。當時美國尚未脫離經濟大蕭條的陰霾,就業不易,她只能靠擔任速記員和自由撰稿人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也由於這段期間撰寫都市題材的四處探查和細心觀察,培養出珍.雅各獨到的都市觀點。後來雖然曾經到哥倫比亞大學修習通識課程,但始終沒有完成正規的大學教育。

她於1944年和工作上認識的建築師羅伯特.海德.雅各(Roberts Hyde Jacobs)結婚,改從夫姓,成為後來世人所熟知的傳奇人物──珍.雅各。她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的序中寫道,她自己也分不清書中的許多想法究竟是羅伯特的,她自己的,還是兩人思想的交融與結晶。婚後夫妻住進紐約的格林威治村,生養了三個小孩。這時候,她將寫作的觸角延伸到都市更新的議題,同時也替美國的《建築論壇》(Architecture Forum)撰稿,1952年成為該雜誌的副主編。1956年應邀在哈佛大學演講都市更新的議題,並為《財星》(Fortune)雜誌撰寫專題報導,獲得廣大回響。這也促使她將這些日常生活的城市觀察和理論反思,寫成這本深刻批判當時美國都市更新政策與主流規畫思維的偉大作品。

在真實生活裡,珍.雅各充分實踐她在書中的理念,反對興建將社區開腸破肚的快速道路,致力維護都市鄰里的多樣性。1969年,因為反對美國參加越戰,加上兒子的兵役問題和先生的工作因素,舉家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在那裡,她依然積極地帶領民眾對抗市府和規畫專業主導的夷平式都市更新政策。即便兩次被逮捕入獄,也不減其對都市鄰里的熱情關懷,堪稱守護街道生活的城市之母。珍.雅各於1974年正式成為加拿大公民。2006年以著書傳道獲頒美國建築博物館的史卡力傑出獎(Scully Prize)。2006年5月4日於多倫多辭世,享年91歲。2007年多倫多市將5月4日訂為「珍.雅各紀念日」,同年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為表彰其傑出成就,特別設立珍.雅各獎章(Jane Jacobs Medal),以表揚對都市設計有重大貢獻的人士。

生活城市的「婦人之見」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的精采之處,在於全書從頭到尾都是用淺白易懂的生活語言和實際案例,來批判美國當時盛行的藍圖式都市計畫程序、預測開發和分區管制的規畫原則,以及夷平式的都市更新手段等主流的規畫模式與設計思維,並試圖從生活便利與經濟活力的淺顯道理來釐清偉大城市的興衰之道。我把它稱為街道生活與生活城市的「婦人之見」。在此,「日常生活」和「婦人之見」絕非貶抑之詞,而是刻意凸顯身體空間、使用參與、街道生活、有機秩序和人性尺度等「平凡事物的非凡之處」(the extraordinary of the extra-ordinary),並藉此反映出許多規畫理論看似高深莫測,實則膚淺幼稚的荒謬。

究竟是什麼樣的都市觀點讓《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書中從日常生活經驗出發的「婦人之見」,成為建築與規畫專業的最大反諷?又是什麼樣的城市見解,讓它成為流傳不墜的世紀經典?最重要的是,這些半世紀前關於美國城市的批判反思,對於21世紀台灣城市方興未艾的土地利用與都市更新議題,又有哪些啟發呢?

其實,珍.雅各所揭舉的規畫思維與更新原則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從都市生理學的觀點來理解真實生活中的城市是如何運作的。現代城市需要一種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都能夠相互支持,複雜、細緻和多樣化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就是結合混合使用、短小街廓、新舊建物和高密集所構成的街道生活。唯有如此,都市計畫才能夠提升城市的活力和促進生活的便利。否則,只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畫,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將會徒勞無功,甚至治絲益棼。

明日台灣城市的辯證圖像

美國城市在20世紀裡陸續喪失的寶貴資產,其實就是所有台灣城市的基本形態──混合使用,以及因之而來的經濟活力與便利生活。這對凡事都得跟著歐美的發展途徑照錯一次才稱得上進步的台灣,有非常重大的啟發:我們不應該再妄自菲薄,盲目追求西方式的現代化與全球化,卻把許多美好的文化傳統和珍貴的城市資產一併捨棄,實在得不償失。相反地,我們應該積極汲取在地智慧,發展出我們自己的都市理論,讓生活城市的活力帶領台灣邁向全球在地化的新時代。

珍.雅各所推崇的安全、友善、文明、活力、有趣等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其實就是台灣城市街道生活的最佳寫照。它的好,就在於它的亂,亂得有活力,亂得好生活;也因此能包容,也夠多元。它是台灣所有城市的共同性格,也是許多華人城市的文化基因。當士林文林苑的都市更新鬧得轟轟烈烈,師大夜市的住商巷弄保衛戰打得不可開交時,《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書中所說的以街道生活建構偉大城市的基本主張,適時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生活城市才是能夠讓所有人都安居樂業的好所在?這樣的簡單提問與深入探究,才是都市計畫的王道,也才是台灣城市逐步邁向偉大城市的正途。

【2013/03/05 聯合報】@ http://udn.com/
延伸閱讀
都市規劃界傳奇套書《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凝視珍‧雅各》
影響二十世紀城市面貌最深遠的人物──珍‧雅各,不可不讀的現代…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世紀經典名著,全新直排校對新版)
讓規劃大師霍華德「田園城市」、建築巨擎科比意「光輝城市」黯然…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2006年4月25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
3筆  最前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頁   Go   /共1頁 
推到Facebook
熱門書籍
【聯經中國史】華麗的貴族時代:魏晉南北朝史
黑暗世界與多元璀璨文化並存的時代 突破「…
毛澤東之後的中國:一個強國崛起的真相
★塞繆爾.約翰遜獎得主、當代中國史學巨擘…
紅樓夢公開課【三冊套書】
★ 臺大網站總點閱數超過410萬,華人世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