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生於印度加爾各答,先後於德里的聖史蒂芬學院、德里大學,以及牛津大學聖艾德蒙學院接受教育,並獲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任職於新德里快報擔任記者。

1986年起,他陸續發表《理性環》(The Circle of Reason)、《陰影線》(The Shadow Lines)、《加爾各答染色體》(The Calcutta Chromosome)、《玻璃宮殿》(The Glass Palace)與《餓潮》(The Hungry Tide)等五部小說。2008年,他推出背景設於1830年代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的東方殖民史小說「朱鷲號三部曲」第一集《罌粟海》,2011年推出第二集《煙籠河》(River of Smoke),2015年則是三部曲終篇《烽火劫》(Flood of Fire)。

1986年起,他陸續發表《理性環》(The Circle of Reason)、《陰影線》(The Shadow Lines)、《加爾各答染色體》(The Calcutta Chromosome)、《玻璃宮殿》(The Glass Palace)與《餓潮》(The Hungry Tide)等五部小說。2008年,他推出背景設於1830年代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的東方殖民史小說「朱鷲號三部曲」第一集《罌粟海》,2011年推出第二集《煙籠河》(River of Smoke),2015年則是三部曲終篇《烽火劫》(Flood of Fire)。

除小說外,葛旭亦著有《在遠古的土地上》(In an Antique Land)、《在柬埔寨與緬甸的自由生活》(Dancing in Cambodia and At Large in Burma)、《倒數計時》(Countdown)、以及《伊瑪目與印度人》(The Imam and the Indian)等多部散文與雜文集。

除小說外,葛旭亦著有《在遠古的土地上》(In an Antique Land)、《在柬埔寨與緬甸的自由生活》(Dancing in Cambodia and At Large in Burma)、《倒數計時》(Countdown)、以及《伊瑪目與印度人》(The Imam and the Indian)等多部散文與雜文集。

朱鷺號三部曲作者艾米塔.葛旭的朱鷺號故事背景精彩闡述,帶領讀者深入罌粟帝國的過去未來!

鴉片戰爭是世界史的關鍵時刻。它對躋身現今世上最重要國家中的印度與中國造成了重大影響。我想,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承認鴉片戰爭在形塑現代世界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鴉片貿易在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期的亞洲佔有決定性地位。它是大英帝國的經濟支柱,但也在中國社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繼續閱讀】

「鴉片戰爭」,是近代東亞歷史文化受到西方帝國殖民主義影響的關鍵性一役,也是影響世界巨深的「中英貿易戰爭」。

「朱鷺號三部曲」是一部高潮迭起、脈絡豐富的小說,鉅細靡遺地摻雜大量歷史敘述,注入異國筆調,並以文學神韻描繪角色,人文風土雕琢情節。
磅礡動人,並在綿密又緊湊的鋪陳下,為影響深遠的歷史劃下精彩註解。
*21世紀最精采、最迷人的史詩式大河小說。
*以大海為背景,刻畫生動人物和精彩對話的小說,有像《奧德賽》、《金銀島》與《白鯨記》這三本,現在可再加一套「朱鷺號三部曲」。

定價:1600
定價:520

講述鴉片戰爭前夕,載著囚犯和契約勞工、從印度加爾各答駛往模里西斯群島的船隻「朱鷺號」上各色人物的故事。

雙桅帆船朱鷺號,原本是販運奴隸的「人肉貨船」。在英國廢奴後,被改裝成鴉片貨船以投入火紅燒天的鴉片貿易,準備前往中國市場分一杯羹。然而前往中國前,它還要履行橫越印度洋前往模里西斯的最後一趟航程。在這儼然是十九世紀東方殖民史剪影的乘員身影中,朱鷺號的傳奇故事,就在四個船員、苦力、流刑犯與偷渡客之間展開…

定價:500

「朱鷺號」 因暴風雨被迫駛往廣東,被中國官方截獲,船上乘客被迫軟禁

暴風雨中,尼珥、阿發、水手長阿里、卡魯瓦與喬都乘小艇逃走,同時這場暴風雨也改變了鴉片運輸船「安娜希塔號」上人物的命運。
朱鷺號上眾人從此踏上不同的命運之路從印度洋漂至中國海,各自離鄉背景,航向即將改變世界的戰爭……阿美士德勳爵號、朱鷺號、雷路思號不約而同在廣州相遇欽差大臣林則徐、鴉片貿易商巴蘭吉、法國植物學家潘洛思的虎視眈眈下,鴉片戰爭的第一炮即將點燃引信……

定價:580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國強占香港的故事

1839年,中國明令禁止任何鴉片相關貿易,但在利潤豐厚的商業交易中卻有太多利害攸關的事務,致使英國外交事務大臣下令印度殖民政府組建一支遠征軍,向中國進攻以恢復貿易。來自各方勢力的人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在這片戰火之海中努力,東印度公司的領導者試圖穩住士兵們,貧窮的混血水手出發尋找失去的所愛,鴉片商的遺孀也決心要奪回丈夫的財富和名譽…

乘著時代浪潮,航向一場即將改變世界的戰爭,聯經出版資深行銷副理熱情推薦

各界好評

衛報

葛旭用他難以抗拒的流暢文字,賦予蓬勃茂盛的生命,編織出巧奪天工的故事……畫面美到教人目不轉睛。

泰唔士報.週日版

壯觀的巴別塔式小說……絕對耳目一新……難以自拔……下一部已經令人迫不及待。

文學評論雜誌

驚人的曠世小說,若艾米塔.葛旭能持續發揮高明敘事手法……他的《朱鷺號三部曲》勢必躋身二十一世紀經典傑作之列。

週日電訊報

葛旭運用他底蘊深厚、稍經風蝕的研究,捕捉到美妙歷史時期的逆流。

紐約觀察家週報

野心十足……這部來勢洶洶、背景設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不久前的作品中頗有狄更斯與馬克‧吐溫之風,並讓人聯想到盧卡斯──就是星際大戰三部曲那個喬治‧盧卡斯。是的,葛旭的這本書與史詩電影的相似處要多過現代小說。

今日美國報

精彩極了……葛旭透過一群多元且吸引人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的掙扎與內在衝突來說這故事……他對十九世紀印度的透徹研究,讓這塊被遺落的歷史片段得以重生:從簡陋的鄉村泥屋、宛如實景重現的加爾各答街道,到暗潮洶湧的緊繃政治局勢,以及利益與道德間的衝突。……本書波濤洶湧而危機四伏的結尾,更使讀者宛如書中角色般緊抓住船舷欄杆,期待著之後未知的旅程。

航行在語言之海:與朱鷺號的創造者對談

聯經出版公司編輯部


1由於您的學院背景,加上《罌粟海》的歷史主題設定,許多讀者會以為這是一部嚴肅的小說,但讀過之後,卻發現您的筆調幽默,許多情節並頗富娛樂效果。那麼想請問的是,在學術研究之外,您是如何決定踏入小說創作領域的呢?

A:我認為,關於小說最棒的一點就是,這是一種極度開放的創作型式。不像其他型式的作品,它容許你盡可能地奢侈與自由。小說能夠融合人類存在的各種面向;小說能連結極為多元的事物,例如釣魚與愛情、歷史與烹飪、災難與喜劇。後兩種在《罌粟海》中確實佔了很大部分。由於這部小說的主題如此嚴肅無情,因此如果沒有一點讓人輕鬆的成分,我想我是無法繼續寫下去的。

2《罌粟海》的內容背景承載了許多語言、社會文化與地理知識。請問您在寫作這本書的研究工作上花了多少功夫?您在研究中所找到最幽微隱晦的歷史資料為何?而您所受的民族人類學田野調查訓練在寫作這故事的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A:寫這三部曲時我確實做了很多研究功課,但由於每天都能發現許多迷人的事物,因此我從不覺得這是繁重的工作。對我來說,當筆下的角色每天都會為你帶來許多頭痛的問題時,研究工作就成了寫作中輕鬆的、有趣的那個部分。但有時當你偶然碰上一些古怪的細節或小故事,你會開始思考,然後某些意料之外的東西便主導了思緒。比方說,當時我剛好讀到一個一八二九年某個富有的孟加拉地主以偽造文書罪被起訴的案子。他被查出有罪,並被判流放七年。某方面來說這只是背景資料─但也同時在我腦中激起一點火花,接著這個角色就浮現出來……我為這套書做研究時去了模里西斯,參訪了那裡的國家檔案館與一些圖書館。我也花了時間去英國格林威治的國家航海博物館參觀那裡壯觀的收藏品,但最棒的是因此學會航海的細節─這是超越我所有想像的難得經驗。

3您的作品經常以遷徙和移動為核心,在朱鷺號三部曲中更是如此。對於近期發生在中東、南亞與歐洲的難民潮危機,這個故事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訊息?

A:人們因各種情況而流散至世界各地,這個現象一向令我著迷。但這並不是新鮮事─而是有其長遠歷史。在我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於世界這個面向的認知,很奇怪地,出現於我住在埃及一個小村裡的時候。在我的散文集《在遠古的土地上》(In An Antique Land),我是這麼寫的:這塊地區(這個村子)從來不屬於適合落地生根之處。它經常就像川流不息的機場入出境候機室一般,而這長遠的旅行遷徙歷史,實實在在地反映在這地區的「家族」姓氏上─例如「達馬士奇」(來自東地中海沿岸城市)、蘇達尼(來自蘇丹)以及艾爾─法西(來自西北非沿海)。時至今日,在某些方面,遷徙一事仍與過去十分相像,但很多方面也已大為不同。以中東地區為例,美國介入與各地內戰再加上氣候變遷引起的長期乾旱而造成的災難,便在遷徙原因中佔了相當高的比例。

4大西洋與印度洋是朱鷺號三部曲的背景,那麼您對於與台灣及其原住民有著密切關連的太平洋有何想法?對於這個曾經有過許多不同帝國與文化的旅行故事(包括印度的移民工〔例如斐濟群島的印度移民〕)的廣闊海洋,您在未來是否有相關寫作計畫?

A:海洋故事一向是我喜愛的主題。小時候我對孟加拉灣的傳奇故事十分著迷,上小學後,著迷對象換作拉斐爾‧薩巴提尼(Rafael Sabatini)的海盜船長布拉德系列故事(Captain Blood series)。梅爾維爾的作品始終是我的靈感來源,但我也喜歡讀十九世紀水手的旅行紀錄與日記之類的素材。現代文學中也有十分豐富的航海小說傳統:威廉‧高定(William Gerald Golding)的《啟蒙之旅》(Rites of Passage)、理察‧休斯(Richard Hughes)了不起的《牙買加颶風》(High Wind in Jamaica)、馬修‧尼爾(Matthew Kneale)的《英國旅人》(English Passengers)(徹頭徹尾的精采之作)、馬奎斯令人驚豔的《一個船難水手的故事》(Story of a Shipwrecked Sailor)以及巴瑞‧安華斯(Barry Unsworth)的驚人之作《飢餓之路》(Sacred Hunger)。當然,梅爾維爾寫過大量與太平洋相關的作品,但我還沒有關於太平洋的個人經驗。

5您在牛津大學受教成為人類學家,長期以來,關於全球化現象與移民遷徙現象,人類學家也一直是最重要的論述者與理論家─此類主題也經常是您作品的關注焦點。請問您現在是否仍會閱讀人類學作品或與人類學家同行交流?

A:就某方面來說,我所受的人類學家訓練對於身為作家有很大的幫助。我曾在埃及的一個小村莊住了一年,在這段期間寫下詳盡的日記,我記錄了與村民的大量對話以及周遭所見事物。這不但教會我如何觀察眼中所見,也讓我學會如何將原始經驗譯寫到紙上。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是對小說創作者的最佳訓練方式,這也讓我的創作生涯在這些年後仍能穩定持續下去。我的寫作有很大部分受益於這樣的訓練。直到今天,我仍然有著濃厚興致去觀察周遭世界、聆聽他人的故事、並在觀看與自己所在不同的世界時試著想像並加以理解。但同時,我也敏感地察覺到人類學的局限。我最主要的興趣是在人,包括他們的生活、過去以及困境。但在關切抽象與整體概念的正統人類學中,並沒有這樣的空間。因此我很早就發現,我的思考方式與正統人類學並不在共同的基礎上,而小說是比較適合我的職業。我必須補充說明,當代人類學與我在1970年代所受的人類學教育已經很不一樣:現在的人類學家也在許多領域從事有趣的研究工作。我不敢說自己還跟得上這領域的最新思潮,但的確還是會與同行學者交流。

6您在朱鷺號三部曲中玩了大量的語言文字遊戲,在標準英語中摻雜大量來自不同語種的方言與洋涇濱式混種語言。使得本書對其他語文版本的譯者來說想必是個困難的任務。是否有人向您反應過這個狀況?您的建議又是如何?如今,《罌粟海》將譯為繁體中文,小說中也用到中文/粵語 ,您能否告訴我們,為了寫作朱鷺號三部曲,您花了多少心力學習中文/粵語?

A:印度洋地區在語言上是個不可思議的豐富之地,因此我才會用諸多變種英語來讓讀者體會這個概念。我在為《罌粟海》做背景研究時,讀了很多十九世紀的船員名單。這些船員的組合經常極為多元,船上水手包括來自東非、波斯灣地區、索馬利亞、波斯、印度及中國的人。我便不禁想道,這些被視為「船工」的人彼此間如何溝通。我想這對一艘遠洋帆船來說必定是十分迫切的問題,因為若是沒有清楚的命令,一艘船就無法運作──而這也是為何英語中會發展出一套航海術語的緣故。所以,船工究竟如何與長官(通常為歐洲人)以及彼此溝通?這問題困擾了我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某天,我在一份圖書館藏書目錄上偶然發現一本十九世紀的「船工語」字典。我從未在任何地方看過有人提及這本字典,因此大為興奮。而事後證實,這套混合了印地語、烏爾都語、英語、葡萄牙語、孟加拉語、阿拉伯語和馬來語的語言是極有用的航海術語。就我個人來說,這套語言極為迷人,因為它融合了許多我成長時所使用語言的元素。另一個類似經驗,是我對中國南方貿易用語的興趣,這種方言被稱作「洋涇濱」。許多中國南方的方言就從這裡進入英語,比如:can do/no can do;或long time no see。就這樣,大量的印度及中國方言如今仍保留在上海和香港的洋涇濱英語中。像bund這個字是來自印度普通話(意為綑綁);類似的其他例子還有nullah(水道)和shroff(兌幣人)等等。這些語言上的互換與交融往往讓我入迷到不可自拔。
由於粵語在朱鷺號三部曲中的特殊地位,我也花了些心思學這門語言。我不敢說自己已能流暢運用,但至少對文法有基本概念,以及懂得一些基本詞彙之類的。紐約市有個粵語電台,我在寫作時總會打開邊寫邊聽。

7在《罌粟海》中,鴉片戰爭始終隱約浮現在主要情節之中。您對於這場影響世界史的戰爭有何想法?

A:鴉片戰爭是世界史的關鍵時刻。它對躋身現今世上最重要國家中的印度與中國造成了重大影響。我想,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會承認鴉片戰爭在形塑現代世界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鴉片貿易在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期的亞洲佔有決定性地位。它是大英帝國的經濟支柱,但也在中國社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從來沒有一樣商品(也許二十世紀的石油除外)在歷史上有過如此決定性的影響力。

8不論小說或非小說,您最喜愛的作家有哪些?是否有哪些作品啟發了您的朱鷺號三部曲?

A:以下是我喜愛的部分現代作家:J.M. 柯慈( J.M.Coetzee)、麥可‧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瑪格莉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賈西亞‧馬奎茲(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童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馬里奧‧巴爾加斯‧尤薩(Mario Vargas Llosa)、安德依‧馬金尼(Andrei Makine)、伊蓮娜‧費蘭特(Elena Ferrante)、渥雷‧索因卡(Wole Soyinka)、奇努瓦‧阿契貝(Chinua Achebe)、蘇妮爾‧甘格帕迪赫(Sunil Gangopadhyay)、瑪哈絲薇塔‧戴維(Mahasweta Devi)、娜汀‧葛蒂瑪(Nadine Gordimer)以及葛蘭‧史威夫特(Graham Swift)。至於影響我的作家則多不勝數,但孟加拉導演薩亞吉‧雷(Satyajit Ray)及以下作家的作品絕對名列前茅:詹姆斯‧鮑斯威爾(James Boswell)、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以及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而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與《羅摩衍那》(Ramayana)同樣對我的作品產生強烈的影響。

9關於印度文學,多年來在華語文學圈中較為人所知的通常僅有少數名家如奈波爾(V.S. Naipaul)與魯西迪(Salman Rushdie),但近年來也開始有鍾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等較年輕的作家崛起。要瞭解豐富多元的印度文學,除了您的作品外,您還推薦哪些作家?

A:你提到的這些作家都是用英語寫作,要瞭解印度文學,我會鼓勵華文讀者去接觸以其他印度語言如印地語、孟加拉語、烏爾都語、泰米爾語、馬拉雅拉姆語、阿薩姆語、古吉拉特語或馬拉地語寫作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