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個世界某些部分越來越往對立與分化的方向走,只因為對方跟我的想法不一樣,就想盡辦法消滅對方,好像只要那個不一樣消失了,就感覺比較放鬆安心。人們真正想要消滅的會不會並不是對方,而是那個不一樣?

然而我們明白這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難道要讓自己一直活在不安之中?而世界不正因為有很多的不一樣,才顯得精彩有趣嗎?當我們處於一個越來越分裂的局勢中,真正需要的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合作,學習擁抱那個不一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男人與女人透過合作,經營一段愛的關係;商人們透過合作,共同創造商機;國與國透過合作,使雙方人民獲得更好的生活。

那麼該如何合作呢?想要合作首要必先理解對方,當人們被理解,心跟心就靠近了,雙方都釋出善意就有機會開始合作。那麼又該如何理解對方?我想透過飲食,是一個直接又相對容易的方法。

 

華人相連的命運

當我在馬來西亞嚐到華人食物時,我知道這個族群跟我一定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在臺灣吃到的雞捲、在廈門吃到的五香肉捲,到了大馬檳城被稱作滷肉;臺灣人引以為豪的擔仔麵,味道跟檳城蝦麵有點像又有點不一樣;臺灣的客家擂茶跟河婆擂茶,一個吃甜、一個吃鹹,這是怎麼回事?我迫切想要找出牽繫著我們之間那條隱形的線,一拉扯之下,不得了,簡直千絲萬縷。

我朝著線頭走,扯出了近代華工的血淚史。

清末有許多閩粵一帶貧困百姓被騙或選擇到南洋討生活,在出國前被關在一起,食物裝在一個大盆裡,放飯時任其圍盆搶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豬仔。《下南洋》一書提到,許多豬仔在未開船前即遭虐死,多被棄屍海灘,而上了船的豬仔,弱者投海自盡、強者聚眾抗暴。我每次想像那個畫面便感到無比悲傷,無論如何,沒有任何人應該這樣被對待。

這些歷經滄桑的華工展現生命無比韌性,他們活下來了,在新的土地上重新來過,原本懷抱著淘金返鄉夢,然而迫於大時代的無奈只得落地生根,此後也只能藉食物來思鄉了。透過這些手作的家鄉味填飽肚子、撫慰心頭,在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華人都對當地飲食造成不可抹滅的影響。

他們隨著時光終老,客死他鄉,下一代接手把味道守住、把生存顧好,活著正是最大的意義。這些食物對我來說,不僅是美味,還是華工美麗與哀愁的生命印記,大馬華人飲食不同於原鄉、不同於其他任何地方,因著這塊土地、這些人所展現出酸甜苦辣、悲喜哀懼的味道,獨一無二,無法被複製與取代,我想很值得被更多人關注與理解。

再回過頭來看臺灣,漢人當年勇渡黑水溝,「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如此驚心動魄的生命經歷,那歷史脈絡與離鄉背井的苦楚,跟大馬華人不正是相通的嗎?再往底層走,臺灣人冒險犯難、不安恐懼、勤儉保守的基因,跟現在大馬華人與許多移民者不正也是相通的嗎?這或許就是我口中陌生中帶有熟悉、熟悉中又帶有陌生的味道吧。

 

不僅要吃,還要趕快吃

馬來西亞的三大種族為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其中華人有七百四十萬人,約全國的二成三。或許有人會問:身為華人的我們到了海外,還要吃華人食物嗎?我認為馬來西亞可以說是中國華南傳統小吃最後一塊寶地,我不僅建議大家吃,還要趕快吃,理由有三:第一是基於族群生存的危機意識,馬來西亞華人對於傳統飲食保存得比其他華人地區好。在此可以品嚐到其他華人地區所沒有,或者原本有、卻因為時代變遷而消失的食物,就連香港人也會到馬來西亞找香港的老味道,那種感覺就好像時光倒流般奇妙。

如位於怡保的頂豐豆腐花,復刻了潮州傳統撒糖粉豆腐花。又如位於萬撓傳承的百年品牌「品興飯店」,專攻古早粵菜。其次,它也正在面臨改變當中,就像即將傾頹的歷史建築,許多店家因後繼無人、觀光客大舉湧入或人力短缺即將消逝了。像吉隆坡生記香底米,其乾煎米粉的技術已經越來越少見;又如八打靈再也的祥記,曾因為作工繁複而停賣客家算盤子,後在眾人勸說下才又復賣。

第三,華人人口比例在快速降低當中,華人生育率逐年降低、馬來人生育率高於華人,加上外籍移入人口的升高,大馬華人人口比例從六十年前的三成七降至如今的二成三,華人變成馬來西亞的少數民族並非不可能,這或多或少影響當地華人飲食風貌,因此吃一家是一家,吃不到的是想像,吃得到的就成了見證。

書名《啊,這味道》想表達的有兩層意義,其一是我對黑醬油印象深刻,許多馬來西亞華人食物可以說是繞著黑醬油而存在,菜色的外觀暗且沉,含糖的黑醬油遇熱易焦,因此翻炒的力道要比其他菜式來得強也來得快,黑醬油不僅左右著烹調方式,也影響著一支族群的飲食文化。

其二,對華人,尤其是臺灣、中國華南地區(含港澳)、東南亞的華人來說,這陌生中帶有熟悉、熟悉中又帶有陌生的味道很難一語道盡;一如馬來西亞華人的身分──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很難一語道盡。建國只有六十年的馬來西亞,華人還在其中找尋一個安身立命的歸屬,正如馬來西亞華人菜式──是中菜又不完全是中菜,是馬來西亞菜又不完全是馬來西亞菜,連菜也還在找一個安身立命的歸屬,那種還在模糊當中說不清楚的味道,如此貼近,近到就在唇齒間卻難以自唇齒表述,也就化成一句:「啊,這味道。」

無論如何,這味道是源自於華人、苦力、碼頭,是華工歷史的最好見證,我想可以作為近代大馬華人飲食的代表,沒有他們下南洋,就沒有這些美味且獨特的食物,謹以此書紀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