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讀寫
在上海寫作
孫甘露/文

上海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一直是中國文學出版的重鎮,尤其是文學雜誌,一直伴隨並參與塑造了文學運動和作家的發展、成長。創刊六十年、具有風向標意義的《收穫》雜誌,多次引領文學風潮的《上海文學》雜誌,作為青年作家大本營的《萌芽》雜誌,上世紀八十年代伴隨著新時期文學創刊並不斷改革創新的《小說界》雜誌,以評論文章的銳氣和優美為人稱譽的《上海文化》,以及二○一七年創刊的大型綜合性文學刊物《思南文學選刊》,都在自覺地思考、積極地回應時代,承續文學的薪火,引導、跟蹤著同時代人的寫作。

多樣化的文學期刊陣營,在推動作家創作、發現新作品新作家方面,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塑造了上海濃郁的文學氛圍,也儲蓄了一大批文學後備力量。在國內外深具社會影響的文學活動上海國際文學周、上海寫作計畫、上海國際兒童文學作家節、上海思南讀書會等,以另外一種形式構築了上海的文學空間,成為世界各地作家們交流互動的精神領地。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上海的文學創作融匯於新時期文學的潮流之中,以王安憶為代表,湧現了一大批社會關注廣泛、創作風格多樣的代表性作家,如葉辛、陳村、趙麗宏、孫顒、程永新、王小鷹、陳丹燕、程乃珊、竹林、王周生等。與此同時,上海也湧現了一批有各具特色的批評家,如陳思和、王曉明、蔡翔、吳亮、程德培等。這批優秀作家和批評家,為上海的文學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來者的寫作提供了可借鑒的物件、可比照的目標。

進入二十一世紀,出生於七〇、八〇年代前後的年輕作家漸次登上文壇。小說界湧現了諸如小白《局點》《租界》《封鎖》、路內《少年巴比倫》《花街往事》《慈悲》、須蘭《櫻桃紅》《思凡》、滕肖瀾《十朵玫瑰》《乘風》、薛舒《殘鎮》《遠去的人》、姚鄂梅《西門坡》《真相》、周嘉寧《我是如何一步步毀掉我的生活的》《密林中》、任曉雯《她們》《好人宋沒用》、張怡微《你所不知道的夜晚》《細民盛宴》、走走《我快要碎掉了》《水下》、甫躍輝《動物園》《安娜的火車》、王若虛《讓身體飛》《尾巴》、錢佳楠《人只會老,不會死》等作家作品。這些作品關照著自己置身的時代,寫法上也靈活多樣,既有傳統的寫實延續,也有現代小說技藝的嘗試,還有對傳統所謂類型小說中的挑戰,形成了風格多樣、面貌各異、層次豐富的作家和作品生態。

在小說之外,上海文壇還湧現了一批既有本職工作,又業隨筆的群體,創作了大量值得重視的作品,如毛尖《非常罪非常美》《有一隻老虎在浴室》、如袁筱一《最難的事》《我目光下的你》、黃昱寧《陰性閱讀,陽性寫作》《假作真時、btr《迷你》《意思意思》等。這是一批視野、風格、趣味更趨多元化的新一代翻譯家、自由職業者,他們大都受過完備的高等教育,在各個不同的生活領域浸潤多年,在從事小說、詩歌、文學評論寫作的同時,不少人也同時在從事文學翻譯和文學編輯工作。

在文學評論領域,承接老一代的評論家,先後出現了楊揚《商務印書館:民間出版業的興衰》《海派文學》、郜元寶《為熱帶人語冰 : 我們時代的文學教養》《漢語別史 : 現代中國的語言體驗》、張新穎《迷戀記》《沈從文的後半生 : 1948-1988》等出色的評論和隨筆作品。近年來,上海又湧現出一批兼寫評論與隨筆的年輕評論家,如金理《歷史中誕生:一九八○年代以來中國當代小說中的青年構形》《同時代的見證》、黃平《“80”後寫作與中國夢》《大時代與小時代》、張定浩《既見君子》《愛欲與哀矜》、黃德海《若將飛而未翔》《書到今生讀已遲》、項靜《肚腹中的旅行者》《我們這個時代的表情》、木葉《水底的火焰》、李偉長《年輕時遇見一些作家》等作品。

另有如蔡駿《荒村公寓》、那多《甲骨碎》、孫未《尋花》等年輕一代的作家作品,在類型小說的寫作方面成績突出,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再如血紅《升龍道》、骷髏精靈《機動風暴》等網路文學作家,伴隨著互聯網文學的發展,創作成績斐然。一批一九五○年代出生的成熟作家、評論家、文學編輯,如金宇澄、吳亮、程小瑩、傅星,在沉寂多年之後,厚積薄發,煥發出飽滿的創作後勁,貢獻了《繁花》、《朝霞》、《女紅》、《怪鳥》等一批令人矚目的新作品。

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寫作領域的作家,彼此融合關照,視野開闊、感覺敏銳,是在上海寫作的獨特優勢,他們從各個層面為現實生活的表達尋求新的可能性,並探索與之適合的文學形式。

孫甘露
中國先鋒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呼吸》,中短篇小說集《訪問夢境》《信使之函》《憶秦娥》,隨筆集《在天花板上跳舞》等。現任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萌芽》雜誌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