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我們跟上海一樣的事
王聰威/文

台灣讀者對1956年創刊的《萌芽》一定非常陌生,但一提起韓寒、張悅然、郭敬明這些鼎鼎大名的作家,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出身於《萌芽》與大陸全國重點大學合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這個1998年首次舉辦的競賽限制參賽者30歲以下,全大陸會有幾萬人參加,前幾屆最熱門,許多高中生得獎者光憑得了這個獎,就能免試或破格錄取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等頂尖學校,也就成了年輕讀者眼中的風雲人物,同時帶動《萌芽》大暢銷,極盛時期據說能賣破五十萬冊。

「現在沒那麼熱門了啦。」《萌芽》雜誌的辦公室主任呂正跟我說,「雜誌銷量當然也沒那麼好了,要很努力才行。」

「嘖,我還以為你們這邊雜誌很好賣耶。」我笑說,「結果還不是一樣。」

我們在上海作協攀滿藤蔓的漂亮小樓二樓,一邊領著「2017年上海—台北兩岸文學營」的營員參觀《萌芽》辦公室,一邊隨便講話,還掛心金宇澄老師是否到了,專程來上海的《聯合文學》編輯小隊,準備在外面小陽台訪問他。我幫《萌芽》寫稿子時,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居然會如此頻繁往返上海,跟上海作協人員、上海作家、學者、《萌芽》同仁,以及來自各地的年輕寫作者見面。現在已經跟他們混得很熟,但其實剛接觸時完全不知道該怎麼相處,因為我根本不知道現在上海有哪些活躍的青壯作家,不知道他們喜歡什麼文學,不知道上海作協是什麼玩意兒?也幾乎無法理解《萌芽》這樣「新概念」的文學雜誌,為什麼維持這麼老派的編輯風格,而且字小到不行,讓人不禁懷疑大陸人的視力是不是比我們好多了?

跟金宇澄老師打過招呼,看他在小陽台就座,我們的編輯小隊與上海寫手包圍著他,開始問第一個問題時,我悄悄溜走,去衡山和集看書,一家非常中產階級的藝文精英書店,雖然這麼說有點那個,但台灣沒有一家書店有這麼「中產精英」的程度。然後去一家咖啡館喝咖啡,吃閃電泡芙,雖然這麼說也有點那個,但我沒在台灣一樣貴的咖啡館喝過那麼難喝的咖啡,吃過那麼難吃的閃電泡芙。我既不遺憾也不欣喜,我同樣也是這麼想的,本來在不同的風土、體制、教育方式與思考脈絡之下,兩岸的文學想像、文體技巧、關懷題材,而且對未來的徸憬都截然不同,才不可能靠著幾次的文學交流,讓彼此變得多麼了解彼此。

不過,別的事情不知道,至少在文學領域裡一定是以下這樣沒錯:保持好奇心,勇於去開拓更遠更陌生的領域,這便是此次專輯的目的。我還不夠了解上海,就像我不夠了解東京、巴黎、倫敦、紐約,可是我明白上海的他們和我們同樣熱愛文學,在各自的條件限制下,都想盡可能做好一點,而在越來越沒人想讀文學的時候,我們也懷著一樣挫敗的心情,想著要怎麼再更努力一些。

特別感謝:上海作家協會孫甘露老師、《萌芽》呂正、桂傳琅、唐一斌的協助。